第5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4)(1 / 3)

奧斯曼帝國的“亞讚”

17至18世紀,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采邑領主、軍官及蘇丹親信者中分化出了“亞讚”階層。蘇丹分封給他們大片土地,雖然在形式上這些封地算作蘇丹的土地,但實際上“亞讚”們已把其變為了私有財產。此外,“亞讚”階層還在首都伊斯坦布爾和各省城周圍奪取了許多采邑。“亞讚”階層的出現和不斷增多,破壞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封建采邑製度,使大多數領主對蘇丹政府不再負有義務,而對各省更為依賴,促使靠軍事征戰形成的奧斯曼帝國變得更加鬆散。

大洋洲的發現

大洋洲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廣大海域中,介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其狹義的範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範圍是指除上述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新幾內亞島(伊裏安島)等。

大洋洲的發現

17世紀,歐洲人發現了大洋洲,因其處於世界各大洋的包圍之中、遊離於其他大洲之外而得名。被發現時,人們誤認為這裏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陸,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稱其為“澳大利亞”(即南端大陸之意)。大洋洲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12年前後,由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命名,當時僅指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三大群島,即狹義的大洋洲。

澳大利亞的概況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的第六大國,是唯一占據一個大陸的國家,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界處,海岸線長達3.67萬千米。相對於其他各洲而言,由於沒有特別高的山脈阻隔,加之大洋環繞帶來的調節作用,因此澳大利亞沒有極冷或極熱的氣候。這裏最早的居民為土著人。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達澳大利亞東海岸,宣布英國占有這片土地。1788年1月26日,英國首批移民抵澳,開始建立殖民地。這一日後來被定為澳大利亞國慶日。1900年1月,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1986年,英議會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工業革命前的新西蘭

14世紀,毛利人從波利尼西亞來到新西蘭定居,成為新西蘭最早的居民。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在此登陸,把它命名為“新西蘭”。1769至1777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船長先後5次到新西蘭並測量和繪製地圖。此後英國開始向這裏大批移民並宣布占領新西蘭。1840年,英國迫使毛利人酋長簽訂《威坦哲條約》,把這片土地劃入了英帝國的版圖。1907年,英國被迫同意新西蘭獨立,新西蘭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政治、經濟、外交仍受英控製。1947年,根據《威斯敏斯特法案》,新西蘭獲得完全自主,仍為英聯邦成員。

北美獨立戰爭

北美獨立戰爭,也稱“美國獨立戰爭”、“美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又一偉大曆史事件。從性質上來說,這場戰爭不但是北美殖民地反抗宗主國英國、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戰爭,而且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一次深刻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它完成了廣泛的政治和社會經濟改革,確立了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製,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因此列寧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曆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北美獨立戰爭還具有廣泛的世界意義。它有力推動了之後的法國大革命,對拉美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也有深遠影響。

背景

從17世紀起至18世紀中期,英國陸續在北美大陸上建立了13個殖民地。這13個殖民地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北美市場。七年戰爭結束以後,英國加強了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和掠奪,限製殖民地工商業的發展,使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殖民地人民對英國的殘酷剝削和壓榨極度不滿,開始進行反英鬥爭,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逐漸在北美大陸燃燒起來。

美利堅民族的形成

隨著北美農業、手工業及貿易的發展,原來處於隔絕狀態的各個殖民地之間的經濟聯係大大加強了。到18世紀中葉,基本形成統一的北美市場。統一市場的出現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以英語為共同媒介的語言文化。北美居民在開拓新世界的艱苦鬥爭中,還逐漸養成了一種特有的勇於創新、富於進取和個人奮鬥的美利堅精神,民族意識逐漸增強,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