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10)(1 / 3)

法國裏昂工人起義

1831年和1834年,法國裏昂工人舉行了兩次武裝起義。裏昂是法國絲織業中心,有大量紡織工人。1831年初,裏昂紡織工人掀起一場以要求提高工資為主要內容的運動,多次舉行集會、請願、遊行。由於資本家背信棄義地撕毀了“工資協定”,工人在11月21日宣布罷工,後來組織了武裝起義,但最後被政府軍隊鎮壓。1834年4月9日,由於政府逮捕和審判罷工領袖、發布禁止工人結社集會的法令,裏昂再度爆發紡織工人起義。這次起義還提出“廢除君主製度、建立共和政體”的口號。起義群眾在同政府軍激戰6天之後,終因力量懸殊被鎮壓。

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西裏西亞地區是德意誌的紡織業中心和亞麻布的主要產地,當地紡織工人受到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1844年6月,西裏西亞彼得爾斯瓦尼達渥和朗根比勞兩地的織工舉行起義,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3000多人。雖然起義工人英勇奮戰,但因與政府軍眾寡懸殊,最終被鎮壓。西裏西亞織工起義推動了德意誌工人階級的鬥爭,標誌著德意誌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走上政治舞台。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參加階級鬥爭實踐的基礎上,全麵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繼承了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思想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馬克思早期的革命活動

馬克思在中學時就樹立了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誌向。進入大學後,他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組織的“博士俱樂部”。畢業後,馬克思在《萊茵報》任主編,多次撰文抨擊普魯士的反動統治,對勞苦大眾表示深切同情。同時他深入研究英國的經濟學和各國階級鬥爭史,創辦了《德法年鑒》,發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以及先進的革命理論對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重大作用,在思想上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

恩格斯早期的革命活動

恩格斯出身於紡織廠主家庭,但他十分厭惡經商,對勞動人民非常同情。服兵役期間,他除了學習和研究軍事外,還經常抽空去柏林大學旁聽哲學,積極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開始接受唯物主義。1842年,恩格斯在父親的安排下到英國曼徹斯特的紡紗廠工作,這使他有機會深入考察工人的悲慘境況以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尖銳矛盾。恩格斯還同英國工人組織、憲章派領導人保持著密切聯係,並積極投身於工人運動。同時,恩格斯也積極從事理論研究,接觸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人物的大量著作。1844年,他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表明他最終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恩格斯揭露英國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生活困苦和勞動條件惡劣,以及論述工人階級進行革命鬥爭和解放的著作,全稱《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資料》。1845年,恩格斯根據他在英國親自搜集到的大量材料,寫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他在書中第一次明確地指出無產階級不隻是一個能夠受苦的階級,還是一個能夠解放自己的階級;無產階級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必然推動它去爭取自身的解放;無產階級除了社會主義以外,再沒有別的出路,而社會主義隻有成為工人階級的政治鬥爭目標時才會成為一種政治力量,從而提出了工人運動必須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的原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是科學社會主義形成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為工人階級的徹底解放指明了道路。

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

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使馬克思和恩格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過程中親密協作。1845年,二人發表了第一部合作論著《神聖家族》,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1845至1846年,他們又合寫了《德意誌意識形態》,詳盡地闡述了唯物史觀,批評了黑格爾及其門徒的唯心主義哲學,也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並揭露了當時在德國十分流行的“真正社會主義”的反動實質。這部著作是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期最有價值的科學巨著之一,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