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
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下,19世紀中葉的日本麵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境地。但是,日本在實行以向西方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明治維新之後,不但避免了被西方殖民的命運,而且實現了富國強兵。日本在維新後不久就加緊向鄰國——中國和朝鮮發動侵略,以壯大國力。可以說,日本的明治維新是“西學東漸”最突出的表現,也是東方向西方學習成功的典範。
天保改革
19世紀中期,日本的幕藩體製出現危機並逐漸衰落,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發展,但受到封建專製製度的嚴格限製,階級矛盾逐漸激化,社會危機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江戶幕府和西南四藩都進行了改革。因這些改革均發生在天保年間,故稱“天保改革”。1841年,幕府在水野忠邦的主持下實行幕政和藩政改革,其對內改革措施抑製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維護和加強了封建領主所有製,所以改革非但未能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反而導致經濟更加混亂,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而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藩的大名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使藩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從而奠定了左右幕藩政局的經濟和軍事基礎,對以後的維新運動影響深遠。
倒幕運動
1858年,日本被迫同美、荷、俄、英、法簽訂《安政五國條約》後,“尊王攘夷”派萌發了倒幕思想,“尊王攘夷”運動也就逐漸發展為“倒幕運動”。倒幕運動由下級武士領導,具有廣泛的社會階級基礎,代表人物有高杉晉作、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1860年,他們製造了“櫻田門事件”,刺死在幕府中掌握實權的井伊直弼。高杉晉作在1863年任長州藩政後,還組織新式軍隊,兩次打敗前來征討的幕府軍隊,開始武裝割據。
戊辰戰爭
“戊辰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政府與舊幕府之間的武力較量,因開始於夏曆戊辰年,故名。1868年1月3日,日本薩摩、長州等六個強藩與主張倒幕的公卿勢力在京都發動政變,頒布《王政複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統治,建立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中央政府,並命令幕府將軍“辭官納地”。幕府將軍德川慶喜遂向京都進軍。1月27日,雙方在京都郊外的鳥羽、伏見相遇,幕府軍戰敗。德川慶喜被迫於5月3日獻城投降。之後政府軍又粉碎東北地區“奧羽越列藩同盟”的叛亂,遠征北海道的“武士共和國”。1869年5月,最後一支幕府軍投降,德川幕府被徹底推翻。至此,戊辰戰爭宣告結束,它為日本維新改革提供了條件。
明治維新
自1868年起,明治政府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史稱“明治維新”。這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第一,政治上廢藩置縣,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身份製度,取消武士特權,實現了各階層人民形式上的平等。第二,經濟上改革土地製度,承認土地私有,保障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第三,文化上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積極發展科學文化和教育。明治維新增強了日本的國力,使日本避免了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運。
國際共產主義的開展
19世紀60年代,歐洲工人運動重新高漲,開始由分散鬥爭走向國際聯合,建立了“第一國際”。第一國際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在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而鬥爭的重要階段。通過第一國際,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各國工人中間,使各國工人逐漸擺脫了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科學社會主義與各國工人運動逐漸結合,有助於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取得主導地位。1871年,巴黎工人階級首次嚐試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但最終失敗。在這種新的曆史形勢下,工人運動麵臨的直接任務是在各個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建立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鑒於此,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第一國際的組織形式已經過時,它的繼續存在會成為工人運動的一種障礙,因此應該取消第一國際這種組織形式,采用新的組織形式。第二國際由此建立。
第一國際
19世紀五六十年代,新的工業浪潮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和北美,自由資本主義進入黃金時代。與此同時,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也高漲起來。這個時期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團結性日益增強,為建立國際無產階級的群眾性革命組織打下了基礎。除此之外,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上和幹部問題上也為建立新的無產階級國際組織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