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19)(1 / 2)

無限製潛艇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國就開始對協約國實施潛艇戰,沉重打擊了英國商船和戰艦。後因擔心美國等中立國反對,德國被迫采取“有限製潛艇戰”。1917年2月4日,德國海軍部為打破因戰爭僵局,正式宣布實行“無限製潛艇戰”,即德國潛艇可以事先不發警告,隨意擊沉任何開往英國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對英國進行封鎖。實行無限製潛艇戰後,協約國商船的損失激增。為了擊敗德國潛艇,維護海上交通線,英國海軍部采取了“船隊護航體係”的緊急措施,效果顯著,從而打破了德軍潛艇對英國的封鎖,對保證協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起了積極作用。

中國參戰

大戰爆發後,由於日本的強烈反對,袁世凱政府拒絕了英、美、俄三國的參戰邀請,於1914年8月6日宣布中立。1917年初,美國與德國斷交後,建議中國與美國采取一致行動,英法兩國也鼓勵中國參戰,日本改變立場,也支持中國參戰。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但是,中國參戰隻限於取消奧匈帝國和德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廢除條約等,不派軍隊而隻提供民役。數十萬中國青壯年被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其中一部分人也直接參加了戰鬥。中國勞工對於協約國取得一戰的勝利作出了重大曆史貢獻。

一戰結束

1918年是雙方的戰略決戰階段,協約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3至7月,德軍先後發動了5次大規模進攻,均未能動搖聯軍的防線。大批美國軍隊到達後,協約國軍隊於9月26日在西線發起總攻,收複了法國和比利時的失地。在巴爾幹、意大利等戰線,協約國也取得了勝利。至此,同盟國敗局已定。

蘇德立約

1918年3月3日,以列寧為首的俄共(布)黨和政府,為了使初建的蘇維埃國家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保障國家的安全和獨立,與德國及其盟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締結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條約使蘇俄喪失100萬平方千米領土。同年3月27日,蘇、德在柏林簽訂3個附加條約,規定蘇俄以各種形式賠款60億馬克。蘇俄利用簽訂和約贏得的和平時機,整頓經濟,建立紅軍,鞏固政權。德國戰敗後,1918年11月13日,蘇俄政府宣布廢除此約。

停戰協定

隨著德軍的全線崩潰以及同盟國成員的先後投降,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同德國在法國東北部的貢比涅森林簽訂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該協定包括對德停戰條款及兩個附件,主要內容是:雙方停止軍事行動;德軍在15天內撤出所侵占的比利時、法國、盧森堡地區及原屬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德軍在31天內撤出萊茵河左岸地區連同右岸的橋頭堡,由協約國占領;凡仍駐留在戰爭前屬於奧匈帝國、羅馬尼亞、土耳其領土上及在東非作戰的全部德軍應立即撤回到1914年8月1日的德國疆界以內;駐在戰前俄國領土上的全部德軍,在協約國認為時機適當時也應返回德國境內;協約國軍隊的戰俘應立即遣返,德軍戰俘由協約國以其認為適宜的辦法進行安置;廢除《布加勒斯特條約》和《布列斯特和約》;德軍應完整地交出其陸海空軍主要裝備和運輸工具。該協定的簽訂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結束。

一戰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幾乎席卷了整個世界,它對於帝國主義列強,對於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對於被壓迫被奴役的民族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對於歐洲來說,一戰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發動者和參與者的想象。歐洲的世界霸權地位遭到了削弱,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一戰的非正義性

盡管塞爾維亞進行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但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非正義性。對交戰雙方來說,一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從各國的戰爭目的來看,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和奪取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的目的是奴役巴爾幹各國、鞏固搖搖欲墜的帝國;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法國的目的是要打垮德國、建立歐洲霸主地位;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幹的勢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國”;日本參戰是為了奪取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和攫取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意大利則是為了在地中海建立霸權。帝國主義列強在戰爭期間簽訂的一係列秘密協定,也充分證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侵略性、掠奪性的帝國主義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