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獨特的風俗(3)(1 / 3)

五一國際勞動節

五一國際勞動節簡稱“五一節”。每年的5月1日是全世界勞動者的共同節日。“五一節”源於美國芝加哥市的工人大罷工。1884年,美國聯邦貿易組織通過了一項解決方案,以立法的形式規定從1886年5月1日開始執行每日8小時工作製。但此後,工人們仍然被強迫每天工作10小時、12小時,甚至14小時,這使得該項立法名存實亡,而各地的聯邦首腦對此卻表示出十分冷淡和不關心的態度,於是一場為爭取8小時工作製的罷工開始了。1886年4月,25萬工人參加了遊行示威活動。此項活動由國際工人聯合會組織,活動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政府對這次活動所表現出的革命性感到恐懼,當地商界首腦要求增加警察和軍隊的數量。芝加哥商業俱樂部購買了2000美元的槍支用於警戒。對付這次罷工。5月1日的遊行活動得到了芝加哥紡織工人、製鞋工人、房屋裝修工人的支持。5月3日,警察開始向罷工的人群開火,打死打傷4人,一些非政府人士號召第二天舉行更大的集會抗議政府的暴力鎮壓。這場集會的過程中沒有發生什麼事件,但在最後一位講演者登上講台時,天下起了大雨,廣場上隻剩下幾百人,180名警察進入廣場疏散人群。就在這時,一顆炸彈突然飛向警察中間,炸死一名警察,炸傷7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開火,打死一名群眾,打傷多名群眾。由於無法斷定是誰扔的炸彈,警察查抄嫌疑對象的家和辦公室,有數百人在未被指控下被逮捕,尤其是此次活動的領導者——8名芝加哥遊行活動的積極倡導者,被指控涉嫌廣場炸彈事件和企圖謀殺。法庭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開庭審判,並於1887年11月11日判決其中4人絞刑,另有一名自殺於獄中,其他三名直至1893年才被釋放。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布將每年的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了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我國工人階級慶祝五一節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那年以鐵路工人為主的哈爾濱勞動人民舉行了我國最早的五一節慶祝活動。1918年,中國的革命者們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散發介紹五一節的傳單。1920年,中國工人階級舉行了第一次大規模五一節紀念活動。1921年北京的五一節慶祝大會上,工人階級唱起了最早的一首紀念國際勞動節的歌——《五一紀念歌》,這是北京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的教員與北大進步學生共同創編的歌曲。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將5月1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公告全國在這天放假。

1999年起,勞動節的法定假期增至三天。近年來,中國的“五一”勞動節又和前後的雙休日合並,演變成“七天黃金周”。2007年國務院對法定假日進行修改,勞動節的法定假日又由三天減至一天,從2008年開始執行。

六一國際兒童節

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組織槍殺了捷克的利迪策村16歲以上男性公民一百四十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早在1925年8月,世界上54個不同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護兒童宣言》。宣言中對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危險工作的避免、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及怎樣救養兒童的問題均有詳盡的闡述。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23日規定6月1日為新中國的兒童節,同時宣布廢除舊中國國民黨政府1931起實行的4月1日為兒童節的規定。“六一”國際兒童節是全世界兒童的節日,也是全世界熱愛兒童,愛好和平,為兒童爭取生存、健康、受教育權利而鬥爭的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