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的古建築

馬丘比丘整座城市大致分為以花崗岩巨石圈出的上城區和下城區。上城區包括有一級級梯田的農業區、貴族住宅與神廟齊聚的區域,下城區則是民屆與倉庫並存的區域。位於城市東南的農業區,占馬丘比丘總麵積的一半以上,一條溝壑將它與城市區隔開。在農業區,大約有一百塊梯田以及排水渠、牆壁等農耕設施。整座城市格局的區域劃分非常明確,縱橫交錯的台階將神廟、王宮、堡壘、民宅、街道、廣場等建築連接起來,有的石階甚至多達160層。這些建築全部是用緊密結合的大塊花崗石砌成,石塊之間沒有使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由石匠們依靠簡單的工具建造而成。幾個世紀以來,馬丘比丘經曆過多次地震和山洪,但雄偉的古城仍然完整地屹立在山巔,這也證明了古代印加人建築技術的高超。整座馬丘比丘古城隻有一個供進出的城門,古城居高臨下,形勢險峻。城內的街道雖然狹窄,但排列井然有序。在發掘過程中,還出土了可以表明一天時間的石製日晷,這表明印加人具有較高的科學水平。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馬丘比丘古城時需要用到的石料,遠在600米下的山穀裏。即使是在今天,在動用一些現代化的設備的情況下,要把這些沉重的石塊運到懸崖絕壁,也非易事。那麼,古代的印加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測量太陽升起點的“捆日石”

印加人自稱是太陽的子孫,對太陽極其崇拜。有人認為,他們把自己的城市修建在高高的山巔上,是為了更接近太陽。在印加人建造的城市中,都會有一個神聖的日晷儀,用它來標明太陽的運行情況,並且象征性地“捆”住太陽,防止它墜落。馬丘比丘古城有許多神廟,其中的太陽神廟就是祭祀太陽的場所。近年來,學者們通過研究發現,在每年的夏至和冬至日,太陽光恰好可以從神廟東麵3扇排成一條直線的窗口射入,並且準確地投影在廟中用來測量太陽升起點的“捆日石”上。這塊長方形大石盤高約2米,直接用山頂的岩石刻成,石盤上還刻有刻度。在石盤的中心,有一個突出的石樁。隨著太陽的運行,石樁會在石盤上投下陰影,指明一天當中的時間。除了標明時間外,印加人還通過它來確定季節。每當夏至或冬至日,印加人便在此舉行太陽節的慶典活動。

克裏姆林宮

沙皇的住宅俄語“克裏姆林”的意思是“城堡”,在俄羅斯各大城市的“克裏姆林”中,以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最具有代表性。克裏姆林宮始建於1156年,曆史上曾是曆代沙皇的住宅,也是14至17世紀俄羅斯的宗教中心,與13世紀以來俄羅斯所有最重要的曆史事件和政治事件都密不可分。13世紀,蒙古人占領了俄羅斯。200多年後,莫斯科大公擺脫了蒙古統治者,在莫斯科定都,克裏姆林宮隨即成為皇家宮殿。此後,伊凡三世陸續聘請了許多意大利著名建築師,重新擴建了克裏姆林宮及其東側城牆外的廣場——紅場。19世紀初,莫斯科在拿破侖大軍的進攻下成為一片廢墟,好在城市並未淪陷,統治者於戰後迅速恢複了克裏姆林宮的舊有規模,還在紅場增建了不少色彩裝飾考究的教堂。今天的克裏姆林宮由一道長2235米、厚約3.5至6.5米、高約5至19米的磚紅色圍牆包圍,內部麵積達到27.5萬平方米。這座宮殿除了4座城門、20座塔樓外,裏麵還有許多壯觀的建築,包括教堂、皇宮及辦公大樓等,規模十分龐大。俄羅斯政府所在地克裏姆林宮以前是俄國沙皇的宮殿,現在是俄羅斯政府的所在地,在1156年始建於莫斯科河畔的綠色山岡上。克裏姆林宮是由許多高大豪華的教堂、宮殿、塔樓等組成的建築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群,色彩繽紛而又十分和諧。宮內有20座塔,其中最漂亮的一座叫“斯巴基塔”,尖塔頂上裝有瑪瑙石的五角星,光芒四射,是莫斯科的象征。克裏姆林宮裏的教堂建築都很有特色,最美麗的教堂要數有“用石頭描繪的童話”之稱的“聖瓦西裏教堂”。它由9座參差不齊的高塔組成,中間最高的方形塔高17米。雖然這9座塔彼此的式樣色彩均不相同,卻十分和諧,為整個克裏姆林宮增色不少。其他著名教堂還有聖母升天教堂、報喜教堂、天使教堂等。克裏姆林宮內最高的建築物是81米高的“伊凡大鍾塔樓”。塔樓五層重疊,樓上8個棱麵的窗口都放置有自鳴鍾,拾級而上至頂樓,即可飽覽莫斯科景色。伊凡大鍾塔樓附近有著名的“鍾王”。鍾王高10米,重200多噸,鍾體還飾有精致的浮雕,號稱“世界第一大鍾”。但是該鍾鑄成後隻敲了一下便出現裂痕,因而此後再也沒被使用過。《美國百科全書》稱它為“世界上從未敲響過的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