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克索神廟

尼羅河畔的珍珠說到埃及,人們就會想起金字塔。其實金字塔隻是公元前26世紀左右古王朝的遺跡,而之後中王朝與新王朝時期的遺跡則集中在開羅南麵的盧克索。盧克索古稱底比斯,興建於古埃及帝國第十二王朝,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隨著曆代法老的不斷增修和擴建,到了第十八王朝時,盧克索成為了世界上最大和最負盛名的城市,被譽為“一百座城門的底比斯。”據考古學家統計,約有500座古墓散布在這一地區,僅尼羅河西岸著名的“帝王穀”就有64座帝王陵墓,此外還有法老王的宮殿和卡納克神廟,埃及的曆代文明幾乎皆集結於此。長達262米的盧克索神廟證明了盧克索輝煌燦爛的過去。它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19個法老艾米諾菲斯三世(公元前1398~前1361年在位)為祭奉太陽神阿蒙、他的妻子及兒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到第十八王朝後期,又經拉美西斯二世擴建,形成現今留存下來的規模。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最後一位偉大的法老。他把埃及治理得井井有條,並使國家達到了鼎盛時期。在他當政期間,還修建完了卡納克伸廟的主殿,為盧克索遺跡增添了新的建築奇跡。他曾坦言,這此永恒之石,是為諸神和自己的光榮而建造的。晚間在燈火的映襯下,盧克索神廟愈發顯得美麗,就像尼羅河畔的一顆珍珠,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拉美西斯二世的坐像和方尖碑走進塔門即為著名的拉美西斯庭院。入口處是造型獨特、雄偉壯觀的柱廊,兩排14根16米長、似紙草捆紮狀的石柱高高聳立著。庭院四周還建有雙排的石柱,柱頂呈傘形花序狀。在神廟塔門兩旁,聳立著兩尊高14米的坐像,這就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公元前1304至前1237年,是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國王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在位時期。作為埃及曆史上頗有名望的一位國王,拉美西斯二世具有雄才大略,喜歡南征北戰,也喜歡大興土木,一生建樹頗多。他在世時征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盧克索神廟進行了一番修飾。神廟牆上的浮雕生動地描繪了拉美西斯二世執政初期與赫梯盧克索神廟人作戰的情景,左右兩邊的浮雕構成一幅完整的組畫:左邊的畫麵描繪了當時的軍營生活、戰前召開軍事會議及法老禦駕親征、在戰車上指揮戰鬥的情況;右邊的畫麵描繪了這位法老向敵人發動進攻、彎弓射箭及赫梯人潰逃的情景。在拉美西斯庭院的石壁上還鐫刻著一些浮雕和文字,敘述了當時舉行慶典儀式的情形。浮雕描繪了新年之際“聖船”隊從卡納克向盧克索進發的盛況。而古埃及人信仰的太陽神阿蒙一家分乘4條船,在法老和祭司的陪同下,從卡納克神廟向盧克索神廟進發。尼羅河兩岸浩大的隊伍,跟船同行,歌舞相伴,氣氛十分熱烈。“聖船”一到盧克索神廟,人們便開始烹牛宰羊,群臣歡宴的場麵熱鬧非凡。塔門前還聳立著一座方尖碑。方尖碑本是一對,右側的那座在1838年被當時統治埃及的穆罕默德·阿裏和法國交換成了一個時鍾,換走的方尖碑現在就立在巴黎的協和廣場上。現存於盧克索神廟的這座方尖碑以古樸的神廟為背景,顯得更有曆史的厚重感。方尖碑高25米,高於其後的塔門,直挺而上,與左側的兩株筆直的棕櫚樹形成無生命與有生命和諧共存的畫麵。如果有幸從尼羅河上遠眺盧克索神廟,會發現整個神廟就像浮動在棕櫚樹頂的一艘大船,而高高聳立的方尖碑則似船前撐旗的桅杆。聖船滿載著千年的曆史與滄桑巍然前行。供奉太陽神阿蒙的盧克索神廟穿過拉美西斯庭院是一個大廳和側廳,中央大廳東麵的降生室實際上是一個小禮拜堂,四周石壁上的浮雕描繪著穆特穆伊亞女王和阿蒙太陽神象征性結婚,以及他們在女神幫助下,降生王子時的情景。盧克索神廟供奉著古底比斯的三位主神:阿蒙、阿蒙的妻子穆特穆伊亞以及他們的兒子月神。神廟的石柱大廳內有134根巨柱,每根要6個人才能抱住,這些石柱曆經3000多年無一傾倒。廟內的柱壁和牆垣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記載著古埃及的神話傳說和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神廟的正對麵有一條長長的大道,兩邊各有一排間隔兩米的獅身人麵像。從殘缺不全的廢墟之中,人們不難想象盧克索神廟當年的輝煌。

阿耳忒彌斯神廟

世界上最著名的白色大理石神廟阿耳忒彌斯神廟的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聖經》裏把這個地方稱為“以弗所”,現在也被稱為“艾菲索斯”。大約公元前550年,以弗所人開始了阿耳忒彌斯神殿的建設。這座十分雄偉的大理石神廟建築由呂底亞的國王克裏薩斯出資籌建,並由希臘建築家伽爾瑟夫農設計。神廟中裝飾著由當時技藝最精湛的藝術家——菲迪亞斯、坡留克來妥斯和克列休拉斯所塑的青銅雕像。阿耳忒彌斯神廟是古希臘最大的神廟之一,其規模超過了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也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興建的建築之一。它以建阿耳忒彌斯神廟遺址築風格的壯麗輝煌和規模巨大而躋身於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