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

印度黃金時代最後的偉大建築

在阿旃陀石窟發現後的25年裏,它隻吸引了少數的西方學者和遊客。1843年,英國建築學家詹姆斯·弗格森在參觀完阿旃陀遺址後,向英國的殖民統治機構東印度公司抱怨說,這個石窟正在遭受天氣和尋寶者的雙重威脅。於是,東印度公司派遣隸屬於駐印部隊的藝術家羅伯特·吉爾上尉前往阿旃陀,盡可能將洞窟中的壁畫臨摹下來。吉爾於1844年到達阿旃陀後,立即投入了艱巨的工作。吉爾的工作持續了將近20年,其間他不間斷地臨摹壁畫並將自己的畫作一批批地送往倫敦。在阿旃陀生活了27年後,吉爾去世了,就葬在洞窟的北麵。在接下來的年代裏,人們又做了很多努力來記錄和修複阿旃陀的壁畫。直到20世紀20年代,由於意大利專家的出色工作,阿旃陀壁畫的照片得以發表。在被忽略了一個多世紀之後,阿旃陀石窟突然之間闖進了西方人的文化視野。那些壁畫被稱為“也許是亞洲最偉大的藝術奇跡”,古老的印度藝術也成為了20世紀歐洲的時尚。

阿旃陀石窟的由來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上,西距奧蘭加巴德106千米。石窟分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錯落,綿延550多米,以壯麗的建築、精美的雕刻和壁畫聞名於世,與泰姬陵並稱為“印度的雙璧”。阿旃陀石窟的開鑿前後延續近千年之久,而現存的洞窟為六七世紀所開鑿的。印度石窟大多開鑿在懸崖峭壁上,這大概與佛教的教義有關。最初的佛教沒有寺廟。創立人釋迦牟尼認為,一個人不受世俗的誘惑,過著刻苦無欲的生活,就能獲得心靈上的寧靜。於是,追隨他的忠實弟子們都拋棄了自己的家庭,到處流浪,宣傳禁欲。而當時印度的氣候惡劣,雨季難度,到處流浪的佛家弟子不得不尋找一個棲身之所,因此他們開始開鑿山洞作為掩蔽所,後來逐漸變成了佛教寺廟。

石窟的開鑿過程

阿旃陀洞窟中有六窟沒有竣工,科學家借此推斷出洞窟最初的修建步驟。首先,建造者要選擇一塊質地柔軟、粗糙並且沒有明顯裂縫的玄武岩崖壁,然後刻出正麵輪廓,再用鐵器開鑿。

佛國寺

接著從上往下鑿,這樣就不需要搭腳手架。在向下開鑿時,先鑿出長長的工作通道,然後留出內牆隔開的幾排立柱,等待以後再鑿。修造寺院的時候,先是鑿出中央大廳,然後再開鑿起居用的廂房。一旦粗鑿完工,便可開始精雕細刻。據說有些洞窟用了100多年才竣工,如2號洞窟,就需要挖出350立方米以上的硬石。

佛殿與精舍

阿旃陀遺跡由29座洞窟組成,從建築形式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佛殿,有4窟。佛殿當中有一圓形佛塔,裏麵藏有法師和長老的舍利。另一類是精舍,是僧侶們居住的地方,有24窟。精舍有前廊,中間是廣場,四周是僧房,內部陳設簡單,有石床、石枕。1號石窟建於7世紀,是大乘派佛教建築的典範。窟內有一尊釋迦牟尼雕像,高3米,從三個角度觀看有三種不同的神態:從正麵觀看,佛似沉思,左麵看似在微笑,右麵看又似莊嚴凝視。拱門和6根大柱上雕有飛天和仙女,刻畫細膩精巧,形態優美。中間有一大廳,四周壁畫上有500羅漢像,其貌各異,表情豐富。第1窟內壁畫場麵的幅度皆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蓮菩薩像,妙相莊嚴,頭戴寶冠,肌肉勻稱。窟內前壁的波斯使節來朝圖,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問通好的場麵。在第16窟內左邊牆上的壁畫,是喬達摩太子出家修道時他妻子悲哀的畫麵。喬達摩出家修道後,妻子耶輸陀羅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頭,憂傷欲絕、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現於畫麵。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之大成,融三者於一體。不僅對後來印度的美術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對印度佛教所曾傳播到的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韓國最精美的佛寺

佛國寺位於韓國慶州東南角的吐含山腳下,是韓國最大的寺院之一。佛國寺始建於535年,在751年時由當時的宰相金大城擴建,開始進入其全盛期,規模曾擴展到現在的10倍左右。可惜的是,在16世紀末,該寺隆遭日本人焚毀,其後雖然經過數次修複才重建成現在的模樣,但真正保持原貌的隻有寺廟的石基部分,如三層石塔、多寶塔等各種建築物的基座和紫霞門、安養門前的大型高台,以及可以拾級而上的石橋形石砌台階,它們大都是750年前後建造的。華麗宏偉的佛國寺,表現出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佛國寺是迄今香火始終不斷的為數不多的寺廟之一,堪稱是代表韓國的名刹,現存的建築物全部是李氏朝鮮後期的建築物及1973年按複原的李氏朝鮮樣式而重建的,並於1995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伽藍布局形式和新羅時期的雙塔佛國寺屬伽藍布局形式,其特點一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紫霞門、無說殿左右的回廊環繞的院落,和以極樂殿為中心,從安養門左右至極樂殿後的回廊環繞的院落東西並列;另一個特點是釋迦塔和多寶塔雙塔式新羅的形式。此外,金堂大雄殿的基座、無說殿和極樂殿的基座也屬伽藍建築物基座形式。在佛國寺的大雄殿兩側,各有一座塔,東塔稱“多寶塔”,表現的是女性的簡樸。它是建在雙層基座上的三層石塔,為新羅石造藝術的代表作品,被列為韓國第20號國寶。西塔稱“釋迦塔”,表現的是男性的力量。它是新羅的典型石塔,外形質樸,勻稱美麗,被列為韓國的第21號國寶。這兩座塔是新羅時期寶塔中最精美的,曾經使當時的佛國寺成為最流行的雙塔格局的典型,同時也說明當時新羅人的建築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