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聯(2 / 2)

眼見白無傷的眼睛盯著自己是要自己發表些看法,陳思昊開口道:“你的意思是……1962年10月5日上映的《諾博士》可能帶點經濟和文化外的色彩?那劇情是啥去了?詹姆斯·邦德前往……唔……嗯?加勒比海!”

白無傷再度讚許地點了點頭,接下來他說了一段長篇大論:“《諾博士》的拍攝日期是在1962年的1月到3月,但最終上映卻選擇在了十月。這當然可以用很多因素來解釋,諸如後期、市場、宣傳等等,但也許可以用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麵給出一個最不可能但也可能最合理的解釋……警告!你能聯想到《諾博士》裏劇情背景在加勒比海很不錯,的確這也過於巧合了點,而且劇裏的反派‘諾博士’是個中國人,在‘蟹礁’島上建立了一個原子能基地,試圖通過那裏破壞一次*試驗。想想看,什麼中國人?指代的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人。選哪個地方不好,偏偏選加勒比海?古巴在那裏可是長在資本主義國家叢林裏的一根倒刺啊。做什麼不好,偏做和*有關的,還是原子能基地……另外,《諾博士》在美國上映已經是1963年的5月8號了。還有,本來第一部上映的不是《諾博士》,而是《霹靂彈》,但由於某些原因改換了。《諾博士》本來是為電視劇集編寫的,但後來還是成了電影版。“諾博士”的英文原文是‘dr.no’,而當時駐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會代表的蘇聯外交部長安德烈·葛羅米柯有個綽號叫‘搖頭先生’,英文原文是——‘mr.no’……”

“天呐!”陳思昊在聽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出感慨。說實話,他壓根想不到一部英國間諜電影會和一次綁架了全世界的核對壘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不過他還是略微冷靜地插了一句嘴:

“白哥……我問一句你別生氣啊,我想說這會不會有點陰謀論啊?萬一真的隻是巧合呢?”

白無傷淡定地搖了搖頭:“做我們這行的,一點僥幸心理都不能有。很多看似無關聯的東西其實關係匪淺,很多表現得像巧合的東西卻是關鍵聯結點。你知道‘死亡雙星’吧?”

“我記得好像是二戰時期日本偷襲珍珠港前,一則刊登在美國一家雜誌上的遊戲廣告,貌似和偷襲事件密切相關。”陳思昊說道。

“是的沒錯。這是一則刊登在《紐約客》雜誌上的廣告,是在珍珠港事件前16天刊出的,是為一種新的擲骰子遊戲而做的廣告,這種遊戲叫作‘死亡雙星’。實際上,它包括兩則廣告,小的一則登載在1941年11月22日的那期雜誌上,這在廣告業內被稱為懸念廣告。它包括以下幾個詞:‘嗨!注意!當心!’在這個標題上,是兩個骰子,一個是白色的,另一個是黑色的。讀者可以看見每個骰子的3個麵。白色骰子上麵的3個數字是12、24和xx即雙星;黑色骰子上麵是0、5和7。在骰子上麵寫了一句話:‘請看第86頁上的廣告’。在86頁上,用大號字印了同樣的標題:‘嗨!注意!當心!’在廣告下麵,還是那幾個大字:‘死亡雙星’。在這些字底下,是一個雄鷹的圖案。骰子上的數字12和7,可以理解為月份12月和日期7日,就在這天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數字5和0可以看作是進攻的時間;xx——在羅馬數字中表示20,可以認為是進攻目標的緯度。沒有人知道24這個數字的含義,它可能是登這則廣告的敵人間諜的代碼。在86頁的大廣告頂上有一幅畫,它被許多人解釋為3架飛機(轟炸機)掠過廣闊的大海,衝向目標——可能是珍珠港,而其中*在水上爆炸的畫麵增加了這種解釋的可信度。明亮的探照燈光劃破了夜空,子彈在空中留下了一道道耀眼的光芒,這可能暗示日本原本打算在晚上發動攻擊,在廣告刊登出以後,這個計劃改變了。”

白無傷一口氣將那麼多細節接二連三地說了出來,陳思昊也是極其佩服他的記憶力。然後又聽他說道:“不過這也是事後諸葛亮了,這則廣告在開戰之前並未得到美國情報人員的重視。所以說——我們必須從類似的事件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在情報的世界裏,沒有疑罪從無原則。”

陳思昊感覺自己剛才通過007電影上了一課。“一堂間諜課。”他在心裏對自己說道。

然而這還僅僅隻是個開始,他需要了解的,遠遠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