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估算(2 / 2)

“噢!我明白了!”張天寶恍然大悟道。

“你明白什麼了?”鄒小溪問道。

“我明白這個原理了,你們聽沒聽說過‘費米問題’?”張天寶激動地看向眾人。

“費米悖論倒是知道……”除了陳思昊其餘人大都是給出這麼個答案。

陳思昊問道:“你的意思是,這個也可以用估算出來?算了,你先跟大家解釋一下吧。”

“好的好的。”張天寶對大家說道,“ 費米問題是在科學研究中用來做量綱分析、估算和清晰地驗證一個假設的估算問題。命名來自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恩利克·費米。這類問題通常包括關於給定限定信息的有可能計算的數量的猜想的驗證。1945年7月16日上午,世界上第一顆*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地區爆炸……”

“等等!”鄒小溪突然打斷了他的講述,“世界上第一顆*不是在日本廣島爆炸的嗎?1945年8月6日,就那天,我還記得那顆*名叫‘小男孩’。”

這時那師兄妹四人都不言語,張天寶獨自咽了一口口水,這時隻有陳思昊說話了:“小溪啊,世界上第一顆*的確是在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本土爆炸的,它的名字叫‘瘦子’。這個是試製的,沒有用於戰爭。真正用於戰爭的第一顆才是投到廣島的‘小男孩’。”

“噢,原來是這樣啊。”鄒小溪有點不太好意思。陳思昊也沒在意,他示意張天寶接著講。

“當時費米把筆記本裏的一頁紙撕碎了,一感到震波,他即把舉過頭頂的抓著小紙片的手鬆開。碎紙飄揚而下,在他身後2.5米處落地,心算之後費米宣布,*能量相當於10000噸*當量。一些尖端的儀器設備花了數星期時間來分析波速、波壓,結果證明費米的瞬時估算是相當準確的。 費米喜歡通過非常直接的,而不是縝密理性的途徑去解決問題,他善於把難題轉化為容易處理的簡單問題,這是一種人人都可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才能。好了,理論就先說這麼多,我舉幾個例子:首先問地球的周長是多少?你們肯定知道,坐地日行八萬裏嘛。不過假設要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個美國人,他並沒有聽過咱毛主席的這句詞,但他知道從他家紐約到洛杉磯的距離。這裏我插一句,美國人喜歡用英尺英裏而不是米和千米。於是, 已知紐約到洛杉磯3000英裏,時差3小時,3小時是一天的1/8,而一天即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所以,地球的周長就是3000乘以8,等於24000英裏。與精確值相比,誤差不到4%。”

“這個倒確實不錯,由點及麵,由麵及體……”鄒小溪讚道。

“我們還可以想象一下,問:美國芝加哥有多少鋼琴調音師?我們就得先假設,如果芝加哥居民300萬,平均每家4人,擁有鋼琴的家庭占1/3,則全市有250000架鋼琴。如果一架鋼琴每5年調音一次,則全市每年有50000架鋼琴要調音。如果一個調音師一天調4架鋼琴,一年工作250天,那麼,芝加哥市大約有50個調音師。”張天寶說起這些來簡直如數家珍。

“哇!好棒啊!有理有據的!”鄒小溪再次發出讚歎。

“注意,剛才那個問題我全部加了‘如果’二字,剛才那些數字全是‘如果’出來的,這就意味著這數字其實是可以變動的。看芝加哥300萬人最後估算出來鋼琴調音師才50個。”張天寶深呼吸了一次。

“所以你想說的是,盡管原生微粒附著的人類數以億計,但會有各種限製條件一層一層地將這個數字不斷減小……”陳思昊算是徹底弄清楚了,“我開始還以為這是運氣問題呢。”

“是啊,我們首先得假設一下,那個原生微粒附身的多達1個億的人裏頭性別平均分。”張天寶分析道。

“中性人用不用考慮進去?”鄒小溪此刻開竅了。

“事實上有關於中性人、變性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還是非常小的,在估算中我們幹脆忽略不計吧。”張天寶想了想說道。

“那這一半男的一半女的,總共1億人,就是各五千萬,接下來是怎麼個篩?”陳思昊問道。

“陳哥你這個‘篩’字用得不錯,我覺得接下來得從年齡開始篩。”張天寶分析得越發謹慎。

“噢?年齡?”

“對,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