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星旅文明(2 / 2)

而三人中的第二位,則主要是給了很多人心理陰影。在兩年前的最後一次破譯聯合會的決定會議上,由於以會長為代表的少數派的私心以及其他不可知的原因,王希羽三人並未被告知會議真實時間。在他們發現後,會長更是安排了諸多安保人員試圖對三人進行圍堵,總之就是不讓他們參會。然而這位名叫潘炎磊的神秘保鏢(破譯聯合會甚至隻知道他姓潘)卻使用了外國人看來非常可怕的中國古老的點穴功夫,將安保人員的首領折騰得痛苦至極,以此強迫他給會場內的會長打通電話。在電話通了後,王希羽與會長進行了誰也不知道的兩分鍾交談後,三人被獲準入內。在會場內部,有個法國人對他們出言不遜甚至試圖對他們使用暴力,但潘炎磊卻用一枝鋼筆便在所有與會代表麵前教會了他做人。在精通中國功夫的潘炎磊手裏,小到一枝鋼筆也可以是殺傷性甚至致命性武器。作為保鏢,此人無疑是一個優秀的存在。其實部分與會代表還知道此人的言語水平也絲毫不差。

至於三人當中的第三位,也是最年輕最不起眼的那位,他叫陳思昊(破譯聯合會同樣隻知道他姓陳)。此人性格怪異,叫人捉摸不透。雖然他的英語還不足以達到與人交流的水平,還是靠的潘保鏢同步翻譯,但他憑借超凡的記憶力同樣能通過翻譯揪出各個與會代表所發言的事實錯誤和邏輯漏洞。他可以說是王希羽教授的發言人,王教授所有想說的全都由他代言了。最後,幾乎是此人一手推動了回信的主要內容的表決通過。

當時,所有的與會代表都不清楚的是,這三個人早就得知了那個發送外交照會到地球上來的地外文明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而並非像他們那樣還完全不曉得其距離和形態。參會人員們多半認為回信到達來信的天體處怎麼著也要數十年,那個時候那個文明還在不在都是個未知數,再等他們來第二封信則更加可能遙遙無期了。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他們的回信的回信隻能由子孫後代來接收了。到時候不管地球文明發展成什麼樣子了都與他們無關了,哪怕是地球文明遭到什麼入侵那他們估計也已經看不到了,很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嘛。但是他們萬萬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那封回信的回信便發送回了地球,這讓他們一時間大跌眼鏡。所有當年的與會代表們除了兩人因病一人因意外去世了之外,基本上都還健在——兩年時間這個周期畢竟太短了點。誰能想到那個發來消息的地外文明竟然僅僅距離地球一光年!他們的焦慮便可想而知了。

但王希羽、潘炎磊、陳思昊三人不一樣,他們甚至早在三年前便知道那個文明就在奧爾特星雲,他們還早早地為那個文明取了一個名字——“星旅文明”。在消息廣為人知之後,聯合國專門開了一個聯席會討論為那個外星文明命名,因為在兩封消息之中外星人並沒有提到他們對自己的準確稱呼。有人提議叫“奧爾特文明”,因為它出現在奧爾特星雲處,但很快便遭到否定,因為它原本並不屬於奧爾特星雲;有人提議“太陽係邊緣文明”,同樣遭到否決;另外各種用先賢人名、地名命名的提案不勝枚舉。盡管爭議頗多,但最終決議還是通過了一個名稱,如您所料,就是“星旅文明”。因為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天體物理學家——他的名字和功績舉世皆知——他提出這個地外文明的載體既然是個星際艦船,那麼它很可能就是在星係之間進行旅行,宇宙對於他們來說就類似於我們的海洋,因此他提議將這個文明喚作“interstellar travel”,意為“星際旅行”。但是代表們覺得這個名稱簡稱後便是“it”,與人盡皆知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術”撞了。不如不用“星際interstellar”這麼學術性強的詞,用“stars”就行了。於是,名稱最終被確定為“stars travel”,意思也是“星際旅行”,英文簡稱“st”,中文簡稱“星旅”。那位天體物理學家表示無異議,因為“st”正好和人類很早就在嚐試的“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搜尋外星智能)計劃相呼應,妙哉。

就此,全人類都知道了,正在地球一光年外候著的地外文明名叫“星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