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正確的食物烹調方法(1 / 2)

烹調好的食物對人體健康有益。首先是經過烹調的食物好消化。人們日常所吃的各種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澱粉、礦物質和維生素,這些營養如不經過烹調是很難被人體消化吸收的。例如其中的動物性脂肪經過烹調,可使脂肪遊離而被吸收。其次是經過烹調的食物能促進食欲,增加食品的色、香、味。如各種肉類經過烹調,可以釋放出含氮浸出物,增加了食物的香味,其中的牛、羊肉在烹調過程中,經過選用合適的調料,還可以除去原有的腥膻味而增加了菜肴的香鮮味道,從而達到促進食欲的目的。另外吃烹調好的食物講衛生。因為不論多麼新鮮的未經烹調的食物原料,都不可避免地攜帶有某些微生物和寄生蟲卵,如不進行徹底地殺滅,食用之後可能發生腸道傳染病或食物中毒,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現代人都追求飲食營養和健康,還要講究色、香、味俱全,掌握科學的烹調方法,既可獲得營養又可以降低一些疾病的發生率,科學家指出有1/3的癌症與飲食相關。

任何食物經過加熱烹調後,營養基本上都會發生流失。時間愈長,水分愈多,營養流失就越多。不正確的烹調方法(如油炸、久煮)不但破壞、丟失食物中的營養,還會產生致癌物質。既糟蹋了食物原料,還會危害健康。正確的烹調方法可使食物中的營養保存下來,又成為一種美味。

合理烹調加工雖然烹調好的食物對人體健康有益,但食物在烹調加工過程中營養素的破壞損失也是相當嚴重的。

不同營養素對烹調的敏感度不同,僅就脂肪而言,盡管它的性質比較穩定,損失較少,但如果加工不當,也會給人體造成不可忽視的損害。脂肪在加熱溫度不高時,變化較小,在加熱過程中,脂肪先發生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當溫度上升到300℃以上,分子間開始脫水縮合,生成多種形式的聚合物,具有毒性。用於煎炸的油脂,溫度最好控製在180~220℃,以減少有害物質的生成。對反複使用的油脂已變色、變味的,就不能再繼續使用。同時在日常飲食中應盡量少吃油炸食品。另外也不宜用塑料容器長期盛油,因為隨著時間的延續,油脂可溶解出有毒的塑料單體和雜質,使塑料軟化,食用油變色變質,甚至出現一股刺鼻的異味。

不正確的烹飪蔬菜也會成為"高脂"飲食。食物切得越細,吸油量越大。食物的吸油量受兩大因素影響:烹飪時的表麵麵積和食物的水分含量。不同的切法食物的表麵積不同,吸油率相差很大,切成塊狀的土豆吸油率為2%,切成條狀為6%,切成絲為19%。所以,要想低脂烹調,除了避免油炸外,還要注意食物的切法。蔬菜中的葉菜和菇類等表麵豐富,吸油多;相反豆苗、菠菜、木耳等食物的莖部表麵光滑,吸油較少。瓜類因水分含量高,在烹調過程中水分蒸發,更容易吸油。

蛋白質經加熱其分子結構會還原為基本的氨基酸,其中一部分氨基酸經長時間烹調會被破壞而流失。所以,肉類的烹調時間以不超過15min為宜。

碳水化合物含糖分,長鏈澱粉在加熱時化學結構會被破壞變為簡單的單糖(葡萄糖)。其中膳食纖維如麥皮、糙米、土豆、番茄等,其分子結構較複雜,消化時間較長,故可減慢身體的吸收速度及產生飽腹感,對降膽固醇和清理腸胃有好處。

在食品加熱過程中維生素是所有營養素中最易損失的。食物中的維生素對氧十分敏感,在食品的貯存、加工、烹調過程中是最易被氧化而喪失營養功效。烹飪過程中維生素損失程度的大致次序:VC>VB1>VB2>其他VB>VA>VD>VE。就穩定性而言,以維生素C的穩定性最差,維生素C在烹調時流失率往往高達50%。維生素PP(VB5)的穩定性最強。從類型上看,脂溶性維生素的穩定性通常比水溶性維生素要強。在酸性條件下不穩定的維生素主要有:VA、VB11、VB3。大多數維生素在酸性條件下較為穩定,而在堿性條件下較不穩定,但VA、VB11、VB3例外,酸性環境通常可促進其破壞。維生素A對氧和光很敏感,遇熱易分解。維生素B在烹調時遇高溫或堿的作用會大量被破壞;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B2、B6、B12、C和葉酸)最易被"煮"掉。在堿性條件下,維生素E對氧敏感,加熱會使其全部被破壞;而在大量的油脂中烹調食物,脂肪中的維生素E有70%~90%被破壞。維生素D對熱、氧、堿均穩定,對光敏感;維生素K對酸、堿、氧化劑、光都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