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量開發種植生物質能原料植物,可以提高荒漠土地的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我國有約267萬平方千米的低質地、荒山荒坡、鹽堿地、荒灘等土地,可以用來種植高產能源作物。據測算,中國理論生物質能資源約為50億噸標準煤,是目前我國總能耗的4倍左右。由於生物質能開發利用具有層次性,即可利用生物質能直接轉化為熱效應,也可轉化為化學能、電能等高層次能源。因此,生物質能開發技術比其他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更有利於開發。
發達國家以商業化利用為主,主要是發電供熱,其次是作為生物液體燃料。發展中國家消耗的生物質能大部分是非商品能源,以用作炊事和采暖的直接燃燒為主,熱效率很低。生物質能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固體生物燃料(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質直接發電/供熱)、氣體生物燃料(沼氣、車用甲烷以及生物製氫等)和液體生物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方麵。已商業化的產品主要是生物質發電/供熱、沼氣和車用甲烷、燃料乙醇以及乙醇下遊產品和生物柴油等。
國外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和裝置大多已達到商業化應用程度,實現了規模化產業經營,生物質發電已占發達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70%以上。目前,生物質能源在我國商業應用結構中的比率較小,主要是作為一次能源在農村利用,約占農村總能耗的70%,主要方法是傳統的爐灶直接燃燒,轉換效率僅為10%~20%,浪費較為嚴重。隨著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把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國家製定的能源長期戰略中,也把可再生能源擺到了優先發展的位置。預計我國2010年固體成型燃料將達到500萬噸/年,可替代250萬噸標煤;2020年固體成型燃料將達到5000萬噸/年,可替代2500萬噸標煤。目前我國大約有1700萬座戶用沼氣池,300座處理畜禽養殖場糞便產沼氣的中型厭氧消化裝置,1300座處理工業汙水產沼氣的大型厭氧消化裝置。到2020年,我國沼氣發電將形成1000MW的能力,替代210萬噸標煤/年;年產37億立方米車用甲烷氣,替代570萬噸原油。
今後我國生物質能發展的重點是生物質發電、沼氣工程、生物液體燃料和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受原料來源、生產技術和產業組織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我國生物質能轉化技術成本比較高,當前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研究重點應在於開發經濟性合理的應用工藝,提高生物質能的競爭力。在生物質利用技術開發路線上,應將現代生物技術手段與傳統強勢化學工程技術相結合,通過多學科、多領域的技術交叉結合,充分利用我國優勢資源,解決我國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單一、轉化率低等問題。
總懸浮顆粒物懸浮在空氣中的粒徑小於100μm的顆粒物通稱總懸浮顆粒物,其中粒徑小於10μm的稱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可吸入顆粒物因粒徑小、重量輕,能在大氣中長期漂浮,漂浮範圍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可在大氣中不斷蓄積,使汙染程度逐漸加重。可吸入顆粒物成分很複雜,並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例如可吸附各種金屬粉塵、吸附病原微生物等。可吸入顆粒物隨人們呼吸空氣而進入肺部,以碰撞、擴散、沉積等方式滯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呼吸係統疾病。我們在電視上每日見到的空氣質量公報中的顆粒物這一項,其中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健康有顯著危害,因為它可以通過呼吸進入人體的上、下呼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