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高原還是一片嚴冬的景象,連綿的山巒蒼涼蕭瑟,從雪峰綿延下來的河流還被冰雪覆蓋著,猶如一條條潔白的神路,通向遠方。
這條河是紮加藏布江的一條支流,它發源於唐古拉山兩側高峰上的冰川,最終流入西藏第2大湖—色林錯在我國東部,5月份應該已經是暮春,但在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高原,地麵上的積雪剛剛融掉,而公路附近的這條村還凍著冰。
“咦!你們看,河裏怎麼鼓起一個大包?”過了唐古拉山口,“龍脊行”青藏高原考察隊的一名隊員指著前方說大家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本來非常平坦的冰河上突兀地鼓出一個大包,大家紛紛跑上前去觀看。
這個冰丘直徑與河床的寬度一樣,高足有3米多,與上遊下遊的平坦冰麵相比,它好像血管被堵塞,血液流動不暢造成的突起。“這是一個凍脹丘!”領隊、中科院地理所的李栓科研究員觀察後給隊員們解釋道:
“在秋末冬初,氣溫不斷下降,河水開始結冰。河流結冰都是從表麵開始,先是河麵上結出一層薄冰。當溫度繼續下降,冰層下的水也開始凍結,水結冰後體積會膨脹,所以新冰會把老冰層拱起來。這裏冬天溫度可達零下幾十度,河水不斷凍脹,最後才形成如此大的一個鼓丘。”
“這麼說,這種凍脹丘通常會在寒冷地區的河流裏出現了?”一個隊員問。
李栓科告訴大家,凍脹丘是凍土地貌的一種,通常出現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如果土壤裏含水分很多,也會有凍脹丘,所以它不僅出現在河裏。在藏北高原,因為土地凍脹而隆起的鼓包並不少見,而且每年都會有新的凍脹丘生成,給修築公路和鐵路帶來不少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