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降水、蒸發、輸送、下滲、徑流(3)(1 / 3)

流域的降水,由地麵與地下入河網。流出流域出口斷麵的水流,稱為徑流。液態降水形成降雨徑流,固態降水則形成冰雪融水徑流。由降水到達地麵時起,到水流流經出口斷麵的整個物理過程,稱為徑流形成過程。降水的形式不同,徑流的形成過程也各異。我國的河流以降雨徑流為主,冰雪融水徑流隻是在西部高山及高緯地區河流的局部地段發生。

從降雨到水流彙集至出口斷麵的整個過程,稱為徑流的形成過程。在不考慮大量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徑流的形成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降雨階段

降雨是徑流形成的初始階段,是徑流形成的必要條件。

對於一個流域而言,各次降雨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和變化不完全相同。一次降雨可以籠罩全流域,也可以隻降落在流域的部分地區。降雨強度在不同地區是不一致的,雨強最大的地區稱為暴雨中心,各次降雨的暴雨中心不可能完全相同。同一次降雨過程中,暴雨中心位置常會沿著某個方向移動,降雨的強度也常隨時間而不斷變化。

2.蓄滲階段

降雨開始以後,地表徑流產生以前的植物截留、下滲和填窪等過程,稱為流域的蓄滲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消耗的降雨不能產生徑流,對徑流的形成是一個損失。不同流域或同一流域的不同時期的降雨損失量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植被覆蓋地區,降雨到達地麵時,會被植被截留一部分,這部分的水量稱為截留水量。降雨初期,雨滴落在植物的莖葉上,幾乎全被截留。在尚未滿足最大截留量前,植被下麵的地表僅能得到少量降雨。降雨過程繼續進行,直至截留量達到最大值後,多餘的水量因重力作用和風的影響才向地麵跌落,或沿樹幹流下。當降雨停止後,截留的水分大部分被蒸發。

雨水降落到地麵後,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進入土壤孔隙,被土壤吸收,這一過程稱為下滲。土壤吸收並能保持一部分水分(吸著水、薄膜水、下懸毛管水等)。土壤保持水分的最大能力,稱為土壤最大持水量。下滲的雨水首先滿足土壤最大持水量,多餘的才能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土壤孔隙向下運動,到達潛水麵,並補給地下水,這種現象稱為滲透。

降雨滿足植物截流和下滲以後,還需要填滿地表窪地和水塘,稱為填窪。隻有在完成填窪以後,水流才開始外溢,產生地表徑流。

降雨停止後,窪地蓄水大部分消耗於蒸發和下滲。

3.產流漫流階段

產流是指降雨滿足了流域蓄滲以後,開始產生地表(或地下)徑流。根據地區的氣候條件,可將產流分為兩種基本形式:蓄滿產流和超滲產流。

蓄滿產流大多發生在濕潤地區。由於降水量充沛,地下水豐富,潛水麵高,包氣帶薄,植被發育好,土壤表層疏鬆,下滲能力強,所以降雨很容易使包氣帶達到飽和狀態。此時,下滲趨於穩定,下滲的水量補給地下水,產生地下徑流。當降雨強度超過下滲強度時,則產生地表徑流。因為蓄滿產流是在降雨使整個包氣帶達到飽和以後才開始產流,所以又稱飽和產流。

超滲產流大多發生在幹早地區地下水位較低、包氣帶較厚、下滲強度較小的流域,當降雨強度大於下滲強度時,就開始產流。在產流過程中,降雨仍在繼續下滲(下滲量決定於雨前的土壤含水量)。一次降雨過程中,很可能包氣帶達不到飽和狀態,所以又稱非飽和產流。

蓄滿產流主要決定於降雨量的大小,與降雨強度無關:超滲產流則決定於降雨強度,而與降雨大小無關。我國淮河流域以南及東北大部分地區以蓄滿產流為主;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的河流以超滲產流為主,其他地區具有過渡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