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輸送我國大陸水汽的總輸送場,主要由三支水汽流組成,冬季盛行的西北水汽流、春季和夏季來自孟加拉灣與阿拉伯海的西南水汽流,以及由西太平洋和南海進入的偏南水汽流,三者通常在黃河與長江中下遊地區彙合後,從西向東輸出我國大陸。三股水汽流多年年平均總輸入量為1909.4毫米,年總輸出量為1625.3毫米,年淨輸入量為284.1毫米。我國大陸上空多年平均水汽含量為15.1毫米,略高於歐洲大陸而低於亞洲大陸的平均值。我國大陸上空所有水汽輸送方向,都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降水我國大陸多年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1889億立方米,降水深648.4毫米,略高於亞洲大陸(631毫米)而小於歐洲大陸(769毫米)。其基本特點是:
(1)地理分布的總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但因地形的影響,亦有若幹降水高值區和低值區參差分布。400毫米年降水等值線,自東北大興安嶺起向西南蜿蜒延伸到中尼邊境,與10毫米大氣年平均水汽含量等值線基本一致,也與中國大陸的內、外流區的分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年降水等值線以東是我國的半濕潤和濕潤區,以西則是半幹旱和幹旱區。
(2)降水量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絕大部分地區連續最大四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0%以上,其中北部和西部的海河流域租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塔裏木和柴達木盆地,以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區,司占80%以上。
(3)年降水過程與東亞季風的進退關係密切。春、夏季節隨著西南和東南季風的發展和盛行,雨帶由南向北推移,西南和東部廣大地區先後進入多雨季節;夏秋期間,隨著季風的衰減和南撤,雨帶由北向南撤退並減弱;當年10月~次年3月是降水最少的季節。西北部地區的降水與大西洋水汽流的關係密切,降水的季節變化不如東部地區強烈。
徑流我國大陸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7115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為284毫米,徑流係數為0.44。其基本特點是:
(1)年徑流地理分布的總趨勢同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100毫米年徑流深等值線,大體與400毫米降水等值線相當,走向一致。由於下墊麵的影響,年徑流深的地理分布較年降水量更為複雜。
(2)河川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絕大多數河流具有明顯的豐、枯水期,連續最大4個月的徑流量占年總徑流量的60%以上,其中長江以南、雲貴高原以東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區為60%~70%,鬆遼平原、華北平原和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達70%~80%,西部地區為60%左右。
(3)大部分地區的河流為雨水補給型,其徑流的季節變化與降水的季節變化關係密切,也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征。每年隨著雨季的到來和雨帶由南向北的推進,河流也自南向北先後進入汛期,南方的河流一般為5~8月,北方的河流為6~9月。以後則隨著雨帶的南撤和雨季的結束,河流亦由北向南依次進入枯水期。
(4)我國大陸外流區的麵積,占國土總麵積的65.2%,徑流量占全國總徑流量的96.1%。內流區基本不產流的麵積約為160萬千米,占內流區總麵積的48%。每年由中國大陸淨輸出的徑流量為24391億立方米,其中有17243億立方米直接注入海洋,有7148億立方米經陸地邊界流出。
蒸發我國大陸的年蒸發量為364.1毫米,其地區分布與降水和徑流的地區分布密切相關,總的趨勢也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淮河以南和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年蒸發量為700~800毫米;海南島東部和西藏的東南隅可達1000毫米以上,是我國大陸蒸發量最大的地區;華北平原為400~600毫米;東北平原隻有400毫米左右;大興安嶺以西地區、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和西北的廣大地區,不足300毫米,是中國大陸蒸發量最小的地區,其中的塔裏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僅25毫米。因中國大陸的溫濕條件存在著明顯的季節變化,所以蒸發的年內分配亦有變化,一年中連續最大四個月的蒸發量,約占全年總蒸發量的50%~60%。變化幅度略小於降水和徑流的變化幅度。
在多年平均情況下,我國大陸上空年水汽輸入總量為18215.4立方千米,折合麵水深1909.4毫米,其中約有31%形成降水(586.2毫米),69%為過境水汽,通過我國大陸上空輸出國界。我國大陸年平均蒸發量為364.3毫米,其中約有17%重新形成降水返回地麵(62.2毫米),83%隨氣流輸出國界。我國大陸年平均降水量為648.4毫米,境外水汽形成的部分占90%,大陸內部蒸發水汽形成的占10%。我國大陸上空年水汽輸出總量(1625.3毫米)中,過境水汽占81%,大陸蒸發的水汽占19%,其與大陸河川流出境外徑流量284.1毫米之和為1909.4毫米,等於全年的水汽輸入總量,實現了大陸多年平均水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