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國家公園不僅景觀壯麗,而且其對生態的保護也走在世界的前列。各國相繼效仿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公園。在黃石公園成立至今的一百多年中,國家公園的涵義是在逐步摸索中建立起來的。在這裏,生態保護的觀念也有好多次轉變。黃石公園最初對待森林火災的態度是盡力保護森林資源,對火災采取主動滅火策略。但到20世紀60年代,生物學家認為,國家公園應盡可能維持其自然狀態,自然發生的火災就應該讓它去燒,使自然環境更健康,黃石公園的滅火政策也相應轉變。1988年的一場大火,燒掉了公園森林麵積的45%,奉行了幾十年的“不管政策”才終止。公園管理當局吸取教訓,決定將火災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做出評估之後,再選擇撲滅或者讓它燃燒。
另外,黃石公園麵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維持生態的平衡。大量繁殖的野牛和麋鹿對公園的生態造成破壞,而且野牛的定期遷徙更有傳播牛瘟等疾病的威脅。於是公園宣布野牛為可獵殺的野生動物,這一舉措差點造成黃石公園野牛的滅絕。後來,野牛的數量恢複後,公園管理當局“引狼入室”,將過去曾在此出沒的灰狼從加拿大引回,為野牛製造天敵,以求達到控製野牛種群和數量。
知識點生態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生態係統。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係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如果生態係統中的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係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冰河灣國家公園
冰河灣國家公園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交界處,區內包括一係列冰川。1925年這裏成為國家紀念公園,目的在於保護冰川環境和當地植被。1980年冰河灣成為國家公園和保護區,1986年此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生物保護區。公園覆蓋麵積共約13000平方千米,包括約2500平方千米的鹹水區和1415千米長的海岸線。這裏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完整的生態係統,典型的冰川作用形成了迷人的景色。綿延的高山、環抱著避風港的海灘和峽灣,以及潮汐冰川都是這一地區的特色景觀。
冰河灣國家公園1794年,英國航海家溫哥華乘“發現”號來到艾西海峽時,還沒有冰川灣。他所看到的隻是一條巨大的冰川的盡頭,那是一堵16千米長、100米高的冰牆。但是85年後美國博物學家繆爾來到此地,發現的是一個廣闊的海灣。冰川已向陸地縮回了77千米。
現在,在冰河灣國家公園裏,冰蝕的峽灣沿著兩岸茂密的森林,伸入內陸100千米,盡頭是裸露的岩石,或是從美加邊境山脈流下的16條冰川中的某一條。高高的山峰遠遠聳立在地平線上,俯視這片哺育冰川的冰雪大地,其中最高峰是海拔4670米的費爾韋瑟峰。
1879年,繆爾曾經攀登過高聳入雲的費爾韋瑟峰。他描述過翼狀的雲層環繞群峰,陽光透過雲層邊緣,灑落在峽灣碧水和廣闊的冰原上;還描述黎明景色非凡美麗,山峰上似有紅色火焰在燃燒。“那壯麗的輝光消失了”,陶醉其中的繆爾寫道,“那五彩斑斕的萬道霞光漸漸消退了,變成了淡淡的黃色與淺白”。如此美景至今仍可看到。
冰河灣沿海地區屬於海洋性氣候。夏季,融化的雪水在冰川底部咆哮,衝蝕出洞穴和溝渠,最終,不斷融化的冰川薄得無法支撐時,便轟的一聲塌下來。在最近的幾個世紀裏,冬季的降雪量不及夏季的冰雪消融量,於是冰川以每年400米的速度後退。繆爾冰川在7年中後退了8000米。冬季氣候溫和濕潤。內陸屬於高海拔地區,氣候終年嚴寒。整個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約1800毫米,海邊地帶為2870毫米,內陸為390毫米。冰河灣是一塊尚未被開發的荒野,因近兩個世紀來的冰川迅速融化和16個潮汐冰山的形成而引起世人矚目。這裏的16個潮汐冰山占世界上已發現的30個潮汐冰山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