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環境安全性已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並已成為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化學品的環境安全性直接關係到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的保護與安全,是國家可持續發展及民族繁衍生息等代表國家根本利益的國家安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對有毒化學品缺乏嚴格的環境管理法規製度,監測手段不完善,缺乏有針對性的控製對策。
化工廠毒氣的安全與控製是當前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國際性環境問題之一。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美國、日本和歐洲工業化國家相繼製定化學物質環境管理法規,並不斷完善。到本世紀初,各國已經普遍建立一整套化學物質環境管理法規體係。1995年10月1日我國頒布實施《重大事故隱患管理規定》。2002年3月國務院頒布《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2004年3月,我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組織起草《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重大危險源辨識》。
對於我國來說,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的是對化學品管理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對環境保護造成嚴重汙染的企業,應依法給予追究,對人身由環境汙染造成危害的應依據法律給予處罰和賠償。這在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早已實行了。此外我們還應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從事化學危險品生產、貯存、經營、運輸和使用的單位和個人的遵法守法意識,加強對有害化學品的安全和環境管理。特別是應按著我國環境保護法來嚴格管理有害化學品。
毒氣泄漏事件的處理措施
大多數的毒氣事故,都是因為毒氣泄漏造成的。消防人員可與事故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密切配合,采用關閉閥門、修補容器、管道等辦法,組織毒氣從管道、容器、設備的裂縫處繼續外泄。同時對已泄漏出來的毒氣必須及時進行洗消,常用的洗消方法有以下幾種。
(1)控製汙染源。搶修設備與消除汙染相組合。搶修設備旨在控製汙染源,搶修愈早受汙染麵積愈小。在搶修區域,直接對泄漏點或泄漏部位洗消,構成空間除汙網,為搶修設備起掩護作用。
(2)確定汙染範圍。做好事故現場的應急監測,及時查明泄漏源的種類、數量和擴散區域。明確汙染邊界,確定洗消量。
(3)嚴防汙染擴散。利用就便器材與消防專業裝備器材相結合。對毒氣事故的汙染清除,專業器材具有效率高、處理快的明顯優勢,但目前裝備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實際應用,所以必須充分發揮企業救援體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汙染擴散。常用的方法有四種:
①堵——用針對性的材料封閉下水道,截斷有毒物質外流造成汙染。
②撒——可用具有中和作用的酸性和堿性粉末拋撒在泄漏地點的周圍,使之發生中和反應,降低危害程度。
③噴——用酸堿中和原理,將稀堿(酸)噴灑在泄漏部位,形成隔離區域。
④稀——利用大量的水對汙染進行稀釋,以降低汙染濃度。
(4)汙染洗消。利用噴灑洗消液、拋灑粉狀消毒劑等方式消除毒氣汙染。一般在毒氣事故救援現場可采用如下三種洗消方式:
①源頭洗消。在事故發生初期,對事故發生點、設備或廠房洗消,將汙染源嚴密控製在最小範圍內。
②隔離洗消。當汙染蔓延時,對下風向暴露的設備、廠房、特別高大建築物噴灑洗消液,拋撒粉狀消毒劑,形成保護層,汙染降落物流經時即可產生反應,減低甚至消除危害。
③延伸洗消。在控製住汙染源後,從事故發生地開始向下風方向對汙染區逐次推進全麵而徹底的洗消。
第7章後記
本書介紹了目前全球的若幹種汙染現象,既包括自工業革命以來出現的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也包括近幾年隨著高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而導致的新的汙染,如裝修汙染、車內汙染、化妝品汙染、電磁輻射汙染等等。此外也探討了關於和平與發展時期因為國家與企業利益而致環境質量與人身安全而不顧的戰爭汙染、核泄漏汙染、毒氣汙染等等。
本書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彙集這些跨國界的汙染話題,引起人們的警示與反思。在社會朝著更加快捷、現代的方向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處理好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畢竟,人是要靠一定的環境才能夠生存發展的。如果環境被汙染破壞殆盡,人類也就失去了依存的空間。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嗬護。最終希望通過這本書中所記錄的內容,能激發起大家對於汙染現象的關注,進而落實到環保行動中去。通過大家的共同的努力,從身邊做起,減少汙染給生活帶來的不便,給我們自己也給後輩留下一片綠色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