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長為7500-13000埃的紅外線,對眼角膜的透過率較高,可造成眼底視網膜的傷害。尤其是11000埃附近的紅外線可使眼的前部介質(角膜、晶體等)受損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視網膜燒傷。
波長大於14000埃的紅外線的能量絕大部分被角膜和眼內液所吸收,透不到虹膜。隻是13000埃以下的紅外線才能透到虹膜,造成虹膜傷害。人眼如果長期暴露於紅外線可能引起白內障。
波長19000埃以上的紅外線,幾乎全部被角膜吸收,會造成角膜燒傷(混濁、白斑)。
六、紫外線汙染與人體健康
紫外線最早是應用於消毒以及某些工藝流程。近年來它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如用於人造衛星對地麵的探測。紫外線的效應按其波長而有不同,波長為1000-1900埃的真空紫外部分,可被空氣和水吸收;波長為1900-3000埃的遠紫外部分,大部分可被生物分子強烈吸收;波長為3000-3300埃的近紫外部分,可被某些生物分子吸收。
紫外線對人體主要是傷害眼角膜和皮膚。造成角膜損傷的紫外線主要為2500-3050埃部分,而其中波長為2880埃的作用最強。角膜多次暴露於紫外線,並不增加對紫外線的耐受能力。紫外線對角膜的傷害作用表現為一種叫做畏光眼炎的極痛的角膜白斑傷害。除了劇痛外,還導致流淚、眼瞼痙攣、眼結膜充血和睫狀肌抽搐。
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作用主要是引起紅斑和小水皰,嚴重時會使表皮壞死和脫皮。人體胸、腹、背部皮膚對紫外線最敏感,其次是前額、肩和臀部,再次為腳掌和手背。不同波長紫外線對皮膚的效應是不同的,波長2800-3200埃和2500-2600埃的紫外線對皮膚的效應最強。
紫外線還具有致癌作用,研究發現短波紫外線水平的上升與皮膚癌的發病率成正相關。
總之,光汙染會導致能源浪費,並且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產生破壞。此外,過度的光汙染,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且對交通安全、航空航天科學研究也會造成消極影響。
城市電磁汙染
我們知道,任何交流電路都會向它周圍的空間放射電磁能,形成交流電磁場。當交流電的頻率達到每秒10萬次以上時,它的周圍便形成了高頻率的電場與磁場,這種由變化的磁場產生變化的電場,而變化的電場又在同時產生變化的磁場,由近及遠以一定速度在空間裏傳播的過程就是電磁輻射。電磁輻射磁場強度達到一定量之後,就會造成電磁汙染。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電磁汙染日益嚴重,已越來越引起各國的重視。
電磁汙染源一般分為天然和人為的兩大類。天然的電磁汙染,如雷電、火山噴發,地震和太陽黑子活動引起的磁暴等都會產生電磁幹擾。人為的電磁汙染,主要來自高頻感應加熱設備(如高頻淬火、高頻焊接、高頻熔煉等)、高頻介質加熱設備(如塑料熱合機、高頻幹燥處理機、介質加熱聯動機等)、短波與超短波理療機、無線電發射機、微波和加熱器與發射設備,以及汽車火花幹擾源等等。目前城市環境中的輻射汙染源主要是調頻廣播和電視的發射天線。
電磁汙染及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空間輻射、導線傳播和複合汙染。
電磁汙染的危害很大。當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如果通訊和導航係統受到電磁幹擾,就會同基地失去聯係,可能造成飛行事故;當艦船上使用的通信、導航或遇險呼救頻率受到電磁幹擾,就會影響航海安全;有的電磁波還會對有線電設施產生幹擾而引起鐵路信號的失誤動作、交通指揮燈的失控、電子計算機的差錯和自動化工廠操作的失靈,甚至還可能使民航係統的警報被拉響而發出假警報。
更嚴重的是,過量的電磁波輻射對人體的心髒、血液和眼球等都有很大的危害,表現為頭痛、頭暈、周身不適、疲倦無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口幹舌燥、血壓升高或下降、心動過緩或過速,以及婦女月經周期紊亂等,在波頻段(30兆周-30萬兆周的無線電波)還可引起視力、性機能等方麵的降低,嚴重者還導致白內障。在縱橫交錯、蛛網密布的高壓線網、電視發射台、轉播台等附近的家庭,不僅電視機被嚴重幹擾,而且居民因常受電磁汙染而可能感到身體不適。此外,看電視,尤其是彩色電視,如果離得太近,電視機射出的射線往往會使人發生暫時的視力減退,看東西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