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認為,白洞可能是黑洞“轉化”而來的。就是說,當黑洞的坍縮到了“極限”,就會經過內部某種矛盾運動質變為膨脹狀態——反坍縮爆炸,這時它便由向內積吸能量,轉變為從中心向外輻射能量了。
最富吸引力的一種觀點認為,像宇宙中有正負粒子一樣,宇宙中也一定存在著與黑洞(負洞)相同,而性質相反的白洞(正洞)。它們對應地共生在某個宇宙膨脹泡的泡壁上,分屬兩個不同的宇宙。
由於我們的宇宙中存在著10萬多個黑洞,同樣也可能存在著數目相等的白洞。於是,在宇宙繼續膨脹過程中,白洞周圍一些質量稍許密集區域就變得更加密集;黑洞周圍的一些質量稍微稀薄的區域就變得更加空虛。這些大片空虛的區域就是空洞。
到目前為止,“白洞”還隻是個理論名詞,科學家並未實際發現。在技術上,要發現黑洞,甚至超巨質量黑洞,都比發現白洞要容易得多。也許每一個黑洞都有一個對應的白洞!但我們並不確定是否所有的超巨質量的“洞”都是“黑”洞,也不確定白洞與黑洞是否應成對出現。但就重力的觀點來看,在遠距離觀察時兩者的特性則是相同的。
當人們有了很複雜的數學工具來分析這些相關方程式,他們發現了更多。在這個簡單的情形下時空結構必須具備時間反演對稱性,這意味著如果你讓時間倒流,所有一切都應該沒什麼兩樣。因此如果在未來某個時刻光隻能進不能出,那過去一定有個時刻光隻能出不能進。白洞現象這看上去就像是黑洞的反轉,因此人們稱之為白洞,雖然它隻是黑洞在過去的一個延伸。
但在現實中白洞可能並不存在,因為真實的黑洞要比這個廣義相對論的簡單解釋所描述的要複雜得多。他們並不是在過去就一直存在,而是在某個時間恒星坍塌後所形成的。這就破壞了時間反演對稱性,因此如果你順著倒流的時光往前看,你將看不到這個解中所描述的白洞,而是看到黑洞變回坍塌中的恒星。
我們知道,由於黑洞擁有極強的引力,能將附近的任何物體一吸而盡,而且隻進不出。如果我們將黑洞當成一個“入口”,那麼應該就有一個隻出不進的“出口”,就是所謂的“白洞”。黑洞和白洞間的通路,也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灰道”(即“蟲洞”)。雖然白洞尚未發現,但在科學探索上,最美的事物之一就是許多理論上存在的事物後來真的被人們發現或證實。因此,也許將來有一天,天文學家會真的發現白洞的存在。
蟲洞
簡單地說,“蟲洞”就是連接宇宙遙遠區域間的時空細管。暗物質維持著蟲洞出口的敞開。蟲洞提供時間旅行的可能性。宇宙學家認為,蟲洞也可能是連接黑洞和白洞的時空隧道,由此蟲洞也被稱為“灰道”。 據科學家猜測,宇宙中充斥著數以百萬計的“蟲洞”,但很少有直徑超過10萬千米的。找尋通古斯爆炸“元凶”
1908年6月30日上午7時許,在俄國西伯利亞中部通古斯地區,一個比太陽還要耀眼奪目的火球,沿著大約275度的方位角呼嘯著從天通古斯爆炸於原子彈爆炸類似而降,頃刻之間,一聲炸雷,震耳欲聾。爆炸的巨響傳到千裏之外,發出的衝擊波把方圓100千米內所有房屋的門窗玻璃震壞,甚至遠在三五百千米之外的人物,也被突然一擊打倒在地。2000多平方千米的森林樹木轟然倒下,大火使周圍成為一片焦土。世界上所有的地震儀都記錄下一段異乎尋常的曲線。
這是20世紀初,也是人類曆史以來“親眼目睹”的最大的一次“爆炸”。據估計,爆炸威力相當於數千萬噸“TNT”烈性炸藥,或者說,與幾千顆1945年8月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的威力不相上下。
究竟是什麼東西在通古斯爆炸了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隕星。1927年,前蘇聯科學院組織了以庫利克教授為首的考察隊,左爆炸現場進行實地調查。一般情況下,隕星墜落的中心區域總有一些大小不等的隕星坑,在附近可以撿到大量的隕星碎片。這裏的情況卻完全不同,既無大隕星坑,也沒有隕星碎片。考察隊挖了好幾十米深仍然是一無所獲,奇怪!隕星哪裏去了?
正當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之際,前蘇聯作家卡薩采夫大膽地提出一種新穎的假說。他在一篇小說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古斯事件是一艘來自地球之外的核動力宇宙飛船“失事”造成的。但是,現實的調查卻給核爆炸說澆了一瓢冷水,因為科學家沒有找到該地區在1908年受到核輻射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