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月牙泉的“逼沙”魔力(1 / 1)

唐寫本《敦煌錄》載:“此山神異,峰如削成,其間有井,沙不能蔽。”

這神山,就是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南端的鳴沙山;這沙填不滿的井,便是鳴沙山環抱中的月牙泉。

月牙泉,東西長約218米,寬54米,平均水深達5米。水清如鏡,狀若新月,故得此名。自東漢以來,月牙泉就是敦煌勝景之一。

月牙泉實際是疏勒河的主要支流——黨河改道後留在沙漠上的一處古河灣。此地基底是灰色、紫紅色的粉砂質泥岩,地勢低窪,具有良好的儲水條件。河灣西高東低,泉水自西溢出,逐漸東流,聚積成月牙泉。

月牙泉之所以“綿曆古今,沙填不滿”,是因為它處於海拔1240~1725米的鳴沙山前後峰(或曰北南峰)之間,鳴沙山為“金字塔沙丘”,風力作用下的沙子總是沿著山梁和坡麵向上滾動,風力再大,沙也刮不到沙丘下的月牙泉中。加上該地區的風向多為偏東北風,恰好與月牙泉所處山穀的走向一致。當刮偏東北風時,由於地形急劇變窄受阻,便成旋轉風,將沙子卷上沙丘。這才有了月牙泉“雖遭烈風,不為沙蔽”的奇觀。月牙泉的“逼沙”

魔力實是大自然所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