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從地下冒出來的“天火”(1 / 1)

相傳,女媧補天將地上的五彩石燒成溶液,補好天上的漏洞。剩餘一些煉紅的石頭就埋在湖北境內揚子江畔的荒灘下。從此,“天火”時常從裂縫中冒出來,成為當地漁民的生命之火。

每逢春、秋季節,漁民們辛勤捕魚後,到了吃飯時間,卻不見漁船上炊煙升起。隻見一艘艘漁船靠近揚子江畔的這片荒灘,一戶戶漁民紛紛拿鍋下船來到荒灘,直奔自家固定的“爐灶”,漁民們將鍋放在“爐子”上,劃著火柴往光禿禿的“爐灶”裏一放,藍色的火焰便從地上躥起,片刻功夫飯就煮好了,當地漁民利用這種“無柴之炊”已有上百年曆史。這簡便易用、物美價廉的“天火”當然不會是女媧所賜,那麼,它究竟來自何方?

在很久很久以前,這片荒灘是長江邊的一個湖。湖被淤塞後,形成沼澤。

後來又被衝積的泥沙覆蓋。埋在泥沙下的沼澤裏的動植物遺體經細菌分解,又在靜壓和化學風化的作用下,形成泥炭和沼氣。沼氣順地表裂隙中冒出來。

漁民又是如何發現這無色可燃氣體的呢?是借助大自然的幫助。每逢洪水季節,荒灘被水淹沒。這時,沼氣沿裂隙上升時,在水中形成氣泡。漁民們就尋著冒泡的地方打下一根根木樁,作上自己的標記。待到春、秋荒灘幹涸時,就可登岸點火做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