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飛離地球,遨遊太空是全人類的夢想。在中國古代流傳著“嫦娥奔月”的傳說,在西方有關於飛毯的種種奇談,人類用他們富有激情和超凡的想象力,描繪著那瑰麗絢爛的飛天夢。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第一次飛向宇宙空間,實現了全人類數千年的飛天夢想;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為月球的第一位訪客,震驚了全世界;2003年10月15日,中國宇航員楊利偉飛向太空,實現了炎黃子孫的飛天夢。
是夢就有成真也有破滅的時候,1986年1月28日,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升空1分多鍾後突然起火爆炸,機毀人亡,成為航天史上的一個噩夢。
然而噩夢不會阻止人類向宇宙空間進軍的步伐,相反,為了獲得更豐富的生活資源,開辟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人類不僅在宇宙中建造了空間站,並且開始籌建月球基地,還有移民火星甚至別的星球的夢想。
中國古人的飛天夢
有關古人對宇宙和太空的認識,自古就充滿了神秘色彩。當古人們目睹美麗的藍天,麵對奇異的星空時,他們創作出了許多極富想象力的神話與傳說。這些神話與傳說,不僅豐富了人類的社會文化生活,同時也孕育了後來的航空航天科學及實踐。
我們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所創造的神話傳說極為豐富,並且生動感人。它們有的是口頭流傳,有的記錄在典籍中,有的反映在文學藝術作品中。
在我國,關於飛天的神話傳說主要有:
《山海經》中的“人鳥一體”
在根據民間傳說編著的《山海經》書中,有不少“人鳥一體”的怪異插圖,如羽民國(羽民國在東南方,國民長著一顆像鳥一樣長長的頭,身上長滿了羽毛)、人麵鶚等。這些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怪異圖,表達了古人想借飛鳥來實現飛行的願望。
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書中一幅名為“敦湖”的插圖。據推測,它可能是古人通過對人、獸、鳥三者的比較認識到:人的頭腦比飛禽走獸發達;而野獸的力氣比人、鳥都大;飛行離不開翅膀,因而創造出人麵、獸身、鳥翼三合一的敦湖圖。
飛行器的基本要素:控製、動力和翼。人麵代表高等智慧,相當於飛行器操縱、控製係統;獸身表示力大無窮,相當於飛行器的發動機;鳥翼象征展翅高飛,相當於飛行器的翼。可以說,“敦湖”是古人向往飛行,對人、獸、鳥三者的“部件”重新進行組合的最佳方案。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在我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故事之一。它說的是後羿從西天王母娘娘那裏求得“不死之藥”,想著夫妻分吃,如此可以長生不老。誰知後羿的妻子嫦娥竟然偷著一人吃了,結果她不由自主地飛上天空,一直升到月宮裏。
這不僅是航空神話,而且也是航天神話。這說明古代的中國人,不僅有航空的理想,甚至還有登上月球、征服宇宙的願望。
屈原的飛龍車
我國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在《離騷》中便曾想象自己駕著由飛龍拉著的車,在天上飛行。朵朵雲彩就像一麵麵旗幟,在他車旁迎風飄揚;而鳳凰一邊唱著歌,一邊隨他在空中飛翔。他飛過巍峨的昆侖山,飛過一望無際的流沙河,最後到達天邊的西海。
飛天壁畫
我國甘肅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其職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釋,因能歌善舞,周身還散發著香氣,所以又叫香音神或飛天伎樂。按佛經的描述,飛天的形象似人非人,頭上長角,並不美。但經過藝術家之手,卻成了形貌俊美的天男天女。這些生動活潑、千姿百態的飛天,身披天衣,環繞彩帶,飛騰之狀猶如遊龍翔鳳,彩雲飄揚。這是人們向往飛行的又一種表現形式。
湯王的回贈
傳說,成湯時期,西方有個奇肱國。奇肱國的人都是獨臂,但心靈手巧,會獵取飛禽,還會製造飛車。人乘坐飛車可以快速飛到很遠的地方去。
有一次刮西風,把奇肱國的人和飛車刮到了湯的國都豫州。湯王把獨臂人和飛車的到來視為不祥之兆,於是把飛車給毀了。過後,湯王覺得失禮,遂令工匠複製奇肱飛車。過了10年,有一次刮東風,又把奇肱國人和飛車刮了回去。
“嫦娥1”號
“嫦娥1”號是中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由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麵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麵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