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緊跟著加勒的發現之後,英國的天文學家拉塞爾又在海王星的附近,找到了這顆新發現的行星的最大的衛星——海衛一。截止到1998年底,天文學發現在八大行星中,除了靠近太陽的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外,其他7顆行星共有衛星69顆。海王星有8顆衛星,其中的“海衛一”,直徑為4800多千米,是太陽係中已知的第二大的衛星(太陽係中最大的衛星是“木衛三”,它的平均直徑約5100千米,比最小的行星——直徑約4880千米的水星還大一些)。
海衛一
然而,這顆衛星卻與其他所有的衛星都不相同。按照太陽係起源的假說,太陽係是由一塊原始星雲形成的。星雲在不停地旋轉過程中,星雲的物質發生凝聚,最大質量的物質凝聚成為中心天體太陽,其他的一團團的物質,則分別凝聚成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和它們各自的衛星。因此,太陽係的八大行星都有相同的公轉方向,而且這個方向和太陽的自轉方向一致。每顆行星的自轉方向也大體和公轉的方向一致;行星的衛星的公轉方向,則與它們主星的自轉方向一致。海衛一的不同之處,就是它的公轉方向和海王星的自轉方向正好相反。在太陽係的69個衛星中,隻有這樣一個“個別分子”。
天文學家絞盡腦汁,力圖解開這個謎團。在嚐試了多種假說之後,多數天文學家傾向於下麵的假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顆彗星之類的天體,與海王星正好“擦肩而過”。它的質量大小,它飛行的軌道、速度和方向,都是那麼“湊巧”,使它既進入了海王星的引力場範圍內而不能逃脫,同時又沒有撞到海王星。就這樣,海王星抓了個“俘虜”,並讓它當了自己的“近身侍衛”。當然,開始階段它不那麼馴順,沿著長橢圓的軌道,忽近忽遠地環繞海王星運行。時間久了,軌道越來越接近了圓形。不過,因為最初它飛來時的方向就與海王星的自轉方向相反,隻好永遠逆向飛行了。這也可以說叫做“稟性難移”罷。
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閉幕大會上,2500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天文學代表對四個關於確定太陽係行星身份的草案進行投票表決後決定,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被劃為“矮行星”。這意味著,太陽係將隻有八個行星。
在各方對行星定義表決草案多次修改之後,一份包含四個草案的文本終於發放到與會代表手中,並就此進行表決。最終,一號草案優勢明顯地獲得通過。這一決議通過並生效後,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成為太陽係八行星,而冥王星與穀神星、卡戎星和2003UB313(齊娜星)一起,被歸入矮行星,無緣行星行列。
草案一地具體內容是:確定八大“行星”行星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該天體要繞著太陽公轉;有足夠大的質量,要能夠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過流體靜力學平衡,使自身形狀達到近似球形;該天體在公轉區域中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受軌道上相鄰天體的幹擾。按照該方案,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為太陽係八行星。矮行星須具備四個條件:該天體要繞著太陽公轉;有足夠大的質量,要能夠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過流體靜力學平衡,使自身形狀達到近似球形;該天體在公轉區域中不具備支配性的作用,受軌道上相鄰天體的幹擾;該天體不是衛星。據此,冥王星、穀神星、卡戎星和2003UB313(齊娜星)將被歸入矮行星行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建立一個程序對接近矮行星和其他分類邊界的天體進行評估。除此其他所有的圍繞太陽公轉的天體均稱為“太陽係小天體”,比如彗星和小行星。
據了解,一直以來行星被簡單地描述為太空中繞恒星運動的天體,而沒有一個被普遍承認的行星定義。近年來天文學家在太陽係外層空間發現許多繞日運行的大型天體之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認為對行星一詞進行科學定義勢在必行。
羅馬神話中,冥王星(希臘人稱之為Hades哈迪斯)是冥界的首領。它得到這個名字(而不采納其他的建議)可能是由於他離太陽太遠以至於一直沉默在無盡的黑暗之中,也可能是因為冥王星(pluto)開頭的兩字母是PercivalLowell是縮寫。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於一個幸運的巧合而被發現的。一個後來被發現錯誤的計算“斷言”基於天王星與海王星的運行研究,在海王星後還有一顆行星。美國亞利桑那州的Lowell天文台的ClydeW.Tombaugh由於不知道這個計算錯誤,對太陽係進行了一次非常仔細的觀察,然而正因為這樣,發現了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