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宇宙中的不解之謎(1)(1 / 3)

宇宙的誕生

人類探索宇宙的整個進程中,最偉大、最令人不可思議的突破,莫過於對宇宙誕生的描述。如此龐大的宇宙,怎麼可能是“誕生”的呢?如果是誕生的,它是從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誕生的呢?

從1922年天文學家A.弗裏德曼提出“膨脹宇宙論”,到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宇宙中存在的“星雲群”,初步證實了宇宙處於不斷膨脹的過程中。1931年,哈勃等進一步論證指出:膨脹的宇宙不僅在空間方麵是有限的,而且在時間方麵也必定是有限的。他們通過測算,指出宇宙的年齡不會小於20多億年之前,宇宙必定經曆過誕生的那一瞬間。

物理學有一個著名的定律:物質和能量守恒定律。按照這個定律,世界上的物質和能量,既不可能憑空產生,也不會消滅:它們隻會從一種形式,轉換成為另一種形式。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限的結論,是直接與這個物理學的定律相違背的。因此,很多人根本無法接受宇宙可以“誕生”這種觀念。

可是,科學理念所以能夠成立,其唯一依據應該是事實。事實有時是相當冷酷無情的。

1965年,美國天文學家A.彭茨阿斯和R.W.威爾遜發現並且證實了宇宙背景(本底)輻射的存在,測定出這一輻射的溫度為3K。這一重大的天文發現,最後奠定了“宇宙大爆炸”學說的不可移易的理論地位。A.彭茨阿斯和R.W.威爾遜也因該項成就,榮獲197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這一年開始,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所麵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以宇宙大爆炸的觀點,對觀察到的天文現象作出解釋和說明。一切都異乎尋常的順利,隻是沿著這一理論的脈絡反推宇宙的發展過程時,在解釋宇宙誕生最初的幾秒鍾發生的事件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論障礙。

其後的大約30年間,理論物理學家為了解釋和說明這宇宙初生的一瞬間,絞盡了腦汁。在諸多的設想中,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的是如下的說法:

時間,大約在距今150億年以前。在混混沌沌的虛空中(請原諒這種說法,因為在那時既沒有宇宙,也沒有空間),存在一個“點”。它就是原始的、未爆炸的宇宙“胚胎”。按照現代物理學的觀點,在這一隻有位置而沒有大小的點上,物質的“溫度和密度”(如果存在著所謂的溫度和密度的話)大到了人們所能夠想象得到的任何數值之上。就是在這樣的一個點上,宇宙開始了它的“曆史”。

在最初的不到百億分之一秒,甚至是不到千億分之一秒的時間裏,宇宙的胚胎有了體積,也就是像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原子核那麼大吧。

經過約10億分之一秒,宇宙以極快的速度膨脹到了像一個足球那麼大。

年齡為100萬分之一秒時的宇宙,半徑已經有約160億千米之大了。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之下,隻有基本粒子存在,不存在任何形態的原子和分子。科學家推測,當時的基本粒子主要有質子、中子、電子,以及許多質量極其微小的中微子(1999年以前,對於中微子存在與否,還有爭議。目前,已經證實了其存在。但是,對於其數量的估計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將在“神奇的中微子”中加以介紹)。

按現有的全部物理學理論框架,科學家根本無法解釋最初約2秒多鍾的情況:巨大的質量存在在什麼地方?難道物質的密度沒有極限嗎?或者說物質和能量並不守恒?讚成宇宙大爆炸學說的科學家堅持認為,盡管我們對上述問題一無所知,但可以說,現存的宇宙都是從一個點“產生”的,在零秒時,按我們的觀念,隻有一個位置,姑且稱為“奇點”,當奇點上產生了爆發時,物質和能量從那裏迅急地“湧現”出來。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設想,宇宙誕生之後的2秒多鍾之後,宇宙的體積或許已經“容納得下”現今所知的宇宙的質量。也就是說,從那時起,宇宙的發展和變化,才開始按照“物質和能量守恒定律”的規律發展和變化。在這段時間之前,物質和能量是從哪裏來的?按照現代物理學的觀點,我們是一無所知。

即使在兩秒多鍾以後,我們仍然不清楚維持宇宙初始爆炸的能量是怎麼一回事,更不要說這些能量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以及是如何產生的了。

直到1分鍾以後,也許更長一點的時間,宇宙的半徑達到了1000光年左右。這時,宇宙中形成了大量的氫原子核,在極高的溫度下,其外圍根本沒有穩定的電子存在。宇宙初始爆炸所產生的高溫,使這些剛剛誕生的氫原子核,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熱核反應的原料。極其激烈的熱核反應,維持著宇宙數十億度的高溫狀態。同時,這種高溫,使得宇宙的爆炸或者膨脹能夠繼續下去。在這種膨脹的過程中,沒有熱核反應的區域的溫度漸漸地降了下來。宇宙物質開始了自身的分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