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與“原始鞋”

浩瀚無垠的綠色平原上,一群原始人正在圍捕一群野鹿。叫喊聲和驅趕聲,震天動地。人們手裏拿著木棍、樹枝、石塊,漸漸地逼近鹿群。眼看著一頓美味晚餐就要到手了……

矯健的原始人跑得飛快,眼看快要追上鹿群了。突然,鹿群進入了砂礫地帶,原始人也追了進去。可是,在追趕中原始人紛紛“落馬”,原因是他們的光腳擋不住尖利的礫石而出了血,劇痛使追趕速度放慢了。這樣,辛辛苦苦圍捕的鹿群,竟失去了。

這時,一個叫伏羲的人腳也流血了,他急中生智,連忙撕下身上披著的獸皮,把刺破的腳包裹起來,繼續向前追去。伏羲靈機一動的發明使他成為這場圍獵中惟一的勝利者,他如願以償地逮住了一頭受傷的鹿,這就是曆史上流傳的伏羲發明鞋的故事。

誠然,伏羲發明的“原始鞋”實質上隻能說是一種“包腳布”,因為它隻是按照人的腳形,用獸皮包裹起來。“原始鞋”既可防止腳被磨破割裂,又可保暖,這個原始發明為人類穿鞋開辟了光明大道。

原始生產社會解體後,鞋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據一本叫《掌故》的占書記載,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用捶軟的草絲來編織成鞋,供一般老百姓穿著,又用皮革製成“皮鞋”,給貴族們穿著。草編的鞋叫履,皮製的鞋叫屐(音雞)。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哥集《詩經》中,就有“糾糾葛履”一句,說的是用一縷一縷的葛麻線編織成鞋,可見當時人們早已發明用麻編的鞋了。

木屐的來曆

木屐,顧名思義是用木頭做的鞋,木屐鞋底用木板做成,前麵用一根帶子係著,以便套在腳上行走。迄今,日本還流行穿木屐,它也是從我國流傳過去的。

木屐的發明是跟我國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分不開的。故事發生在約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晉國晉獻公有個兒子名叫重耳,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晉文公。

重耳43歲那年,晉獻公的妃子即重耳的繼母,設法要害死重耳和他的哥哥申生,以便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重耳聽到申生被害的消息後,趕緊帶著一幫人逃到了狄國避難。重耳的隨從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人。

此時,重耳雖已成了一個逃亡者,但他那同父異母繼承王位的哥哥晉惠公並不肯放過他。為了根除後患,晉惠公不惜重金,派出許多刺客追殺重耳,使重耳東躲西藏,從狄國逃到衛國,又從衛國逃到齊國,最後逃到了秦國,長期處於流亡之中。

在長期逃亡生涯中,重耳時常挨餓受凍,介子推總是沿門乞討,把討來的飯先讓重耳受用,而自己常常餓著肚子。夜晚睡覺時,介子推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重耳身上,自己蜷縮在亂草堆裏過夜。

有一次,重耳的逃亡隊伍好幾天也沒討到一點吃食,重耳也餓得走不動路了。大家正在一間破茅屋裏苦熬著長長的一夜。忽然,風中飄過來一陣陣肉香,很快,介子推送來一碗香噴噴的肉。此時的重耳餓得發慌,不問肉是哪來的,端起碗來不管三七二十一,頓時將它吃個精光,接著倒頭便睡。

第二天走路時,重耳發現介子推的腿腳有些跛,褲腿上隱隱的有好多血跡,便問是怎麼回事。在一再追問下,才弄清昨晚那碗肉的來由,原來那是介子推看到重耳餓得不行,大夥的體力都快支撐不住了,便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蒸煮給重耳吃的。聽到此,重耳大為感動,流下了眼淚,一再表示,有朝一日能登上國君寶座的話,一定要好好地報答這位忠心耿耿的誌士。

顛沛流離15年後,在秦國國君秦孝公的支持下,重耳終於打回了“老家”——晉國,並登上了國君的寶座,成了曆史上著名的五霸王之一晉文公。此時的介子推,便悄悄地離開都城,到深山中隱居了。

晉文公登基後大封功臣,對當年隨著一起流亡的患難之交,更是恩愛有加,一個個都封官晉爵。就在大封群臣之時,他發現惟獨不見了當年割股奉獻的介子推。他心中十分想念這位為他舍生忘死的朋友,於是派人到深山中禮請老朋友出山共享榮華富貴。但是,介子推以要奉養老母為理由拒絕了晉文公的邀請。

幾次派人都沒有結果。一天,晉文公決定親自出馬,去請介子推入朝為官。介子推聽說國君親自來了,便和母親一起躲到了一座林深樹密的大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