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含氮的啟示(1 / 1)

法國化學家羅滿在研究蠶絲的工作中,沒有走當年卜恩的那種殺蛛取絲的道路。令他奇怪的是蠶為什麼吃了桑葉之後,經過消化而吐出來的是絲呢?這絲和桑葉本身又有什麼關係呢?

作為化學家是有辦法來解決這些疑問的。

羅滿把桑葉和絲分別加以分析和測定,發現二者的構成都含有碳、氫、氮三種元素。

含氮是一個重要的啟示。

1855年,瑞士人奧蒂瑪斯用硝酸處理纖維,製成了硝酸纖維,從而抽出了絲。可是,製成的絲並不理想,遠遠不具有實用價值。

1884年,法國大科學家巴斯德受法國政府的委托,進行蠶病研究,巴斯德的助手中有一位是他的學生,名字叫查唐納脫。查唐納脫既從事科學研究,本身又是對照相有一定研究的愛好者。

查唐納脫根據含氮的啟示,首先製成了硝酸纖維素,再把這種含氮的纖維素放在酒精中溶解變成溶液,通過細孔,壓出一條條直徑隻有一毫米的細流,溶液中的酒精蒸發後,就變成了一根根細絲。

“成功了,這正是人們尋求的人造的蠶絲呀!”查唐納脫高興極了。

開始,查唐納脫認為可做硝酸纖維素的原料,隻能是蠶所吃的桑葉。後來,在一係列研究與製造中,使他明白:不隻是桑葉能做原料,就是木材、棉花也都可以做原料使用。

人造絲就這樣誕生了。

1889年,查唐納脫的發明物在英國倫敦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獲得全世界人們的好評。

用這種人造絲縫製的衣服格外美觀,尤其很受婦女們的讚賞和歡迎。

萬萬想不到,查唐納脫剛剛獲得的榮譽,卻在一場意外的事故中,遭到了致命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