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有悠久的曆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在中秋時節,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秋節更多地被人們賦予了思念親人的色彩,“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一家喻戶曉的名句就貼切地反映了人們對月圓的祈盼和對相思之人的牽掛。
中秋起源
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民間起名為中秋。當然,在你的家鄉可能會聽到不同的名稱,例如“仲秋”“月夕”“八月節”“團圓節”“女兒節”,等等。雖然名稱稍微有些差別,但說的都是同一個節日。為什麼中秋節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名稱呢?這首先與人們對時間的劃分有關係。農曆通常將一年分為四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以前的人們就是依靠四季來體驗一年的流轉,我們經常聽到的春去秋來就表明了這種時間的交替。人們按照時間順序,又將每一季細分為三個單元:孟、仲、季。按照這種季節的分類方法,中秋進入到秋季的第二個月,正是三秋之中,因而稱為“仲秋”。
與其他月份中的十五相比,八月十五這一天晚上的月亮更大、更圓、更明亮,因而中秋又有“月夕”的說法。中秋又是八月份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因此又稱為“八月節”。在我國東北的一些地區,人們更願意使用這一名稱。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以團圓為主題,中秋更強調團圓。在這一節日裏,遠在外地的家人要盡量趕回來,與家裏人團聚,共賞明月。不能團聚的遊子,也會通過各種形式表達自己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中國古人注重天人合一,在中秋月圓這天,要求人要團圓,因此中秋又稱為“團圓節”。在有的地區,中秋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到娘家與家人團聚,因此也稱為“女兒節”。無論是“團圓節”還是“女兒節”的名稱,都說明中秋節是中國人一個相當重要的家庭節日。
如果你聽到或看到“果子節”“後生節”“南瓜節”的說法,不要以為說的是什麼現代時髦節日,或者是西方傳到中國的節日。其實,這些節日都是不同地區的人們用來稱呼中秋節的名稱。例如,侗族就把中秋稱為“南瓜節”;仫佬族則稱中秋為“後生節”。
不管中秋節有多少不同的稱呼,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離不開月亮。一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是無法想象的,中秋節的許多活動都與月亮相關。月亮是與地球最為接近的天體,也是人們肉眼可以觀測到的主要天體之一。麵對著夜空中的月亮,人們一直想知道,那裏麵究竟有什麼?人類的好奇心,直到1969年7月16日才得到滿足。那一天,美國的阿波羅號登上了月球,在上麵留下了人類的腳印,從此揭開了月亮的秘密。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月球表麵有環形山、平原、山脈與峭壁。由於沒有大氣和水,月亮上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但是,我們的先人在遙望月亮時,還沒有阿波羅號,也沒有太空飛船,甚至沒有望遠鏡。如果你以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答案,而是等著後人來發現,那你就錯了。他們不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而且答案充滿了離奇和幻想。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收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才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