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光不僅用在汽車霧燈上,在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到深更半夜交通紅綠燈停開時,就依靠路中央不停閃爍的黃光,來提醒駕駛員注意降低車速,安全駛過十字路口。此外,鐵路上的巡道工、幫助交通警察指揮交通的糾察等,他們身上都穿著黃色工作服,為的是容易被遠處急駛而來的火車或汽車上的司機所發現。
彗尾背陽之謎
在天空中出現的彗星,後麵帶著長長的發光尾巴,乍一看很像一把掃帚,所以俗稱“掃帚星”。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在長期的觀測中發現,彗星經過太陽附近時,它的尾巴大都始終背著太陽。
肉眼可見的明亮彗星,一般由三部分構成:彗星頭部中央有一個密集而明亮的“彗核”;核的周圍有雲霧狀的球形“彗發”,彗核與彗發有時又稱為“彗頭”;彗核後麵拖著的一條長長的明亮尾巴,就叫“彗尾”。彗尾通常總是背向太陽。根據彗尾背離太陽的程度,天文學家把彗尾分成三種類型:Ⅰ型彗尾幾乎是直線,其方向很接近於太陽到彗星連線的延長方向;Ⅱ型彗尾朝著和彗星運行的相反方向彎曲得較大;Ⅲ型彗尾則彎曲更大。
彗尾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麼大都始終背向太陽?彗星離太陽很遠時,是暗而冷的一團物質,並無“頭”“尾”之分。當彗星接近太陽時,由於太陽輻射的加熱作用,使彗核中的物質“蒸發”,不斷拋出氣體和塵埃,並開始發光。這時,太陽對彗星產生兩種相反的作用,一種是萬有引力產生的吸引作用,一種是太陽輻射壓力和太陽風所產生的排斥作用。這種排斥作用的斥力,迫使微小的氣體分子和塵埃向背離太陽的方向運動,從而形成一條或幾條彗尾,三種類型的彗尾具有不同的形狀,是因為太陽對它們產生的兩種作用的相對強度不同。對於Ⅰ型和Ⅱ型彗尾,太陽光和太陽風產生的斥力超過萬有引力,就Ⅲ型彗尾而言,則是引力大於斥力,結果,整個彗尾因受到太陽引力而彎向太陽。
響尾蛇與紅外線
美國有一種紅外線追蹤導彈叫“響尾蛇導彈”,這樣的取名是有來曆的。
科學家們發現,有一些蛇如五步蛇、銅頭蛇,特別是響尾蛇,它們具有獨特而靈敏的紅外線定位本領。有人做過響尾蛇與紅外線的實驗:將響尾蛇的眼睛、耳朵、鼻子統統挖掉,等它蘇醒過來後放在一盞電燈附近。用黑紙將燈泡完全裹住,當燈泡不亮時,這條瞎眼響尾蛇一動不動;打開電燈後,可見光雖然透不出黑紙來,但是燈泡發出的熱(紅外線)卻透過黑紙,向四處輻射,這時響尾蛇竟警覺地昂起頭來。如果再把電燈移近它,它就立即撲向燈泡。此外,如果把一隻活老鼠放到離這條瞎眼蛇半米遠的地方,它也能引起抬頭反應。挖掉響尾蛇的眼、耳、鼻之後,它就喪失了視覺、聽覺和嗅覺,那麼它是靠什麼來感知紅外線並作出反應呢?
原來在響尾蛇的眼睛與鼻孔之間,有一個“紅外線定位器”,它是一個唇狀小窩,由一層布滿神經末梢的薄膜將其隔成內外兩個小室。外室像個漏鬥,大口對著外界,好像雷達天線對著目標一樣;內室有一根細管通到蛇頭的上部,細管的出口方向剛巧與外室相反。這樣,內外兩室的出口處所感受的溫度不一樣。內室細管出口所感受到的是蛇周圍空氣的溫度,外室漏鬥狀開口感覺到的是某個特定的方向裏的溫度。如果正巧在這個方向有目標(如老鼠),則外室出口感受到的溫度高於內室出口處的溫度,這就造成薄膜內外壁之間有了溫度差。由於薄膜上有豐富的神經末梢,所以蛇就有反應。響尾蛇頭部的兩側都有一個這樣的“紅外線定位器”,所以它就能夠測出目標的方向和距離。響尾蛇的紅外線定位器對溫度的感知,竟靈敏到千分之一攝氏度的變化。
保護維納斯
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許多巨大雕像,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這些雕像大都在露天環境中,任憑風吹雨淋,很容易遭到破壞。他們一旦遭到破壞,憑什麼去加以修複呢?這是藝術家們為之發愁的一個難題。事先給各個細部拍照,作為今後修複的參考,由於雕像太大,應該拍多少照片,才能麵麵俱到呢?有了全息照相,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人們從四、五個主要角度,攝製這些古代雕像的全息照相。隻要妥善保存為數不多的幾張全息照片,將來就可以根據全息照相提供的全部信息,對雕像的任何部位進行修複。全息照片比起普通照片來,在保存上也有很大的優越性。普通照片如果遇到不測事件被損壞了一部分,那麼這部分所記錄的事物就無法再現了。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再現它所記錄的事物的全部信息。因此,如果保存的全息照片遇到不測事件,隻要留下一個角,也能根據它所提供的信息,進行雕像的修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