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哈勃”的研製及使用過程並非科學家原先設計的那樣一帆風順。中國有句老話叫“好事多磨”,用它來形容“哈勃”或許再恰當不過了,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了個“多災多難”的不幸者:

這台空前巨大先進的天文觀測設備於1985年研製成功,按設計要在1986年發射,但由於“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使它上天計劃一推再推,一直到1990年4月24日才由“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

上天後,接連不斷地出現問題。首先是兩個與地麵通信的天線不按計劃轉動,地麵工程師費了很大的勁兒才通過遙控使之就位。接著,它又不斷地晃動,原因是當它從地球陰影中飛出來進入強烈的陽光下時,溫度很高的陽光打在“哈勃”那冰冷的太陽能板上時,使之產生了微弱的蠕動,從而引起整個望遠鏡緩慢晃動。科學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問題解決了,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為了使“哈勃”能準確地對準觀測目標,科學家花了8年心血為它編了一個“向導星表”,但由於一位電腦控製程序員的工作疏忽而忘記更改數據,結果使“哈勃”所觀測的目標角度總比實際角度偏左。在用了很長時間,不斷地進行軟件調整使之逐步修正過來之後,一個更致命的問題讓所有科學家目瞪口呆。他們發現,“哈勃”所觀測的圖像一直有一個“模糊圈”,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原因終於查明了:原來,在鏡片的加工過程中,一塊模板被裝偏了13毫米,把邊緣部分多磨去了0002毫米。這一誤差造成了主鏡麵幾何球形像差,使從光軸上一點發出的光不能彙聚在同一像點上。這個從1978年開始粗磨,精磨到1981年才完成,用了400萬個工時,使用了全美精度最高的模具的鏡片,卻由於操作者的失誤成了“近視眼”,並且在完成後到上天的長達8年的時間裏居然沒有人認真核查修正,實在令人遺憾。

為了修複這台“巨眼”,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又花費巨資,製訂了一套修整計劃。1993年12月2日,7名宇航員乘“奮進”號航天飛機騰空而去,執行太空行走維修“哈勃”的重任。5日,2名宇航員經過8小時的太空行走,成功地抓回了“哈勃”太空望遠鏡;6日,另2名宇航員又進行了第2次太空行走,用6個半小時,成功地更換了太陽能電池板;7日,宇航員在第3次太空行走中,為“哈勃”換上了新的寬視場行星相機。新相機自身具有校正像差的功能,可使圖像清晰度提高10倍;8日淩晨,2名宇航員進行了第4次太空行走,完成了這次太空修複的主要工程,給“哈勃”戴上了一付“眼鏡”——“光學太空望遠鏡偏差校正儀”(這付“眼鏡”,或許是世界上最貴的眼鏡,它耗費了2-3億美元);9日,宇航員進行了第5次太空行走,成功地把“哈勃”送回了軌道。至此,修複工程圓滿完成。

“哈勃”在帶病出征的幾年中,為人類發回了大量珍貴的照片資料,取得了許多成果。修複後的“哈勃”是否能像科學家所希望的那樣,幫助人類解開重大的宇宙之迷,追尋宇宙起源,找到宇宙究竟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等問題的答案呢?這些還需要時間來回答。

鏡子發明趣話

16世紀初,法國國王大婚,意大利國王派出專使,送給法國王後德美第西斯一件禮物——一麵小小的鏡子。王後把鏡子拿到手中一看,自己美麗的容顏立刻出現在鏡子裏。

於是她欣喜若狂,到處炫耀她這件寶物。原來這是法國唯一的一麵玻璃水銀鏡子,據說它可值15萬法郎!此後,王後常拿著鏡子顯示自己的高貴,於是,法國貴族們都效仿起他們的王後,千方百計地為得到一麵鏡子而奮鬥。於是,意大利那些謀取高利的威尼斯商人,把玻璃鏡子大量運入法國境內。法國便出現了一股鏡子風潮,從王後到貴族,從貴族到普通百姓,愛好鏡子成了一時風氣。人們用鏡子裝飾房間、櫃櫥、桌椅,甚至連禮服、車馬都用小鏡子裝飾。而法國的大量法郎卻像流水一樣流入威尼斯人的錢袋。

為了挽救法國的經濟危機,國王召集大臣商量對策。一位大臣說:“陛下,為了防止金錢大量外流,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創辦鏡子工廠。”

國王搖搖頭說:“可我們不懂得鏡子是怎麼造的呀。”

聽了此話,眾大臣頓時啞言。過了一會兒,一位老臣伏在國王耳邊輕輕地說了幾句話,隻見國王的愁容立刻變成了笑臉。這位大臣出了一個搶劫意大利工匠的辦法,原因是這個世界上,隻有意大利的少數幾個人會造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