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德布羅意關於波粒二象性的發現,而榮獲了192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以博士學位論文直接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位科學家。

德布羅意的假說為後來薛定諤波動力學的建立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基礎。薛定諤把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概念應用於原子結構學說,創立了量子力學的另一種新形式——波動力學,使德布羅意的貢獻聞名於世。

藍色大海帶來的啟示

1921年的一天,在風平浪靜的地中海上,一艘客輪正平穩地向印度駛去,一位年輕的印度母親領著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在光潔如鏡的甲板上散步,孩子倚在欄杆旁,望著蔚藍的大海不停地發問:

“媽媽,這是什麼海呀?”

“這是地中海。”

“為什麼海水是藍色的?”

“這個……媽媽也不知道。”

母子的談話吸引了一位年輕的印度人,他走了過來,撫摸著男孩子的頭說道:

“大海之所以是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男孩眨著聰慧的眼睛,不再發問了。而這個簡單的問題卻象一塊大石頭壓在了這個年輕人的心頭,他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年輕人就是印度著名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

1888年11月7日,拉曼出生在印度南部的蒂魯吉拉伯利,他的家庭屬於印度婆羅門教。他自幼聰明好學,16歲時就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1907年,他19歲時獲得了碩士學位。本來他打算赴英留學,但因身體不好而未能前往。這樣,他來到了當時印度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加爾各答,在印度財政部任總會計助理,在這裏,他整整工作了10年。

在加爾各答期間,拉曼一麵工作,一麵從事業餘科學研究,這時他主要研究聲學和振動理論。1917年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拉曼結識了加爾各答大學的副校長穆柯伊爵士。這位副校長十分賞識拉曼的才華,便邀請他到加爾各答大學任教。拉曼欣然接受了邀請,被加爾各答大學理學院聘請為物理學教授,拉曼的事業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在這裏,拉曼全身心地投入科學研究中,很快就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英國科學界的注意。1921年,拉曼代表加爾各答大學,出席了在牛津召開的英帝國大學會議,他在會上所作的科研報告,受到了聽眾們的一致好評。

在回國的途中,他邂逅了那對印度母子,小男孩提出的簡單問題又把拉曼引到了另一條研究道路上。

回到加爾各答後,拉曼開始研究海水呈現藍色的課題。

他首先翻閱了大量資料,發現他對小男孩做出的解釋是由英國科學家瑞利勳爵提出的。拉曼認為瑞利勳爵的提法不可信,他決定自已研究這個問題。

拉曼從瑞利勳爵的理論中得到啟發,既然瑞利勳爵能用太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的理論解釋了天空的顏色,那麼,水分子對太陽光是否也會產生散射呢?拉曼以此為突破口,通過大量的實驗,運用細致的分析,證明了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現顏色,拉曼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922年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報》上。

此後,拉曼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和光線散射相互作用的前沿。他觀察光線穿過淨水、冰塊及其它材料時的散射現象,取得了充分的實驗數據。1923年,他又和助手一起在研究光被其它物質散射時,發現無論在固體、液體還是汽體中,都有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即單色光被分子散射後頻率將發生改變的現象,這種效應被稱為並合散射效應或拉曼效應。

1928年2月,拉曼把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拉曼效應對於研究分子結構和化學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拉曼獲193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金。這是印度人,也是亞洲人第一次被授予這項科學獎金。

1933年,拉曼離開加爾各答,來到印度南部重鎮班加羅爾,擔任印度科學學院院長兼物理部主任。他發起創建了印度科學院,創立了“印度科學會議”製度,創辦了印度第一份物理專業學刊《印度物理雜誌》,建立了拉曼科學研究所。為在落後的祖國綻開科學之花,拉曼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還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一大批印度物理學家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國際物理學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1970年10日,這位偉大的印度科學家與世長辭,終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