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由來
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到了夏朝,在社會上便遊離出一部分專門從事交換的人。公元前1000多年,黃河下遊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祖先叫契。由於契在大禹治水時有功,被封為商,這便是古代的商族。契的六世孫王亥聰明多謀很會做生意,經常率領很多奴隸,駕著牛車到黃河北岸去做買賣。一天,王亥在販運貨物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襲擊,搶走了貨物和隨從的奴隸,並殺死了王亥。王亥有個兒子叫甲微,聽到父親被害的消息後,便興兵伐易,最後終於滅了易氏,商的勢力也從此擴展到易水流域。到了孫湯商族後裔,商族的手工業已相當發達,特別是紡織業,花色品種優於其他各族。孫湯為了削弱夏的國力,便組織婦女織布紡紗,換取夏的糧食和財富,把貿易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最後滅了夏代的統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農業上定居耕種,手工業等也相當發達。
周朝建立後,商族人由統治者一下變成了周朝的種族奴隸。過慣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貴族,每況愈下。商族人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便紛紛重操舊業,到處去跑買賣。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個概念,即跑買賣的人都是商族人。後來,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簡稱為商人了。這些稱呼一直沿襲至今。
“老師”的由來
老,古時候是指對公卿大夫的尊稱。《禮記。王製》:“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這裏的“老”均為上公、大夫。師,用於對教師的稱呼源自唐代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此後,就把“老”和“師”合稱作為學生對教師的尊稱。但這裏“老師”的“老”不同於“老張”、“老李”、“老二”、“老虎”等作為助詞的“老”,而是與“師”兩個尊稱的合稱。到了明、清兩代,生員和舉子對主試的座主和學官也稱“老師”。
然而,“老師”這個詞不是唐朝以後才出現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已經記載:“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不過當時僅指年輩最尊的學者。
“作家”的由來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務的意思。此語入書見於《三國誌。楊戲傳》:
“請為明公作家譬之”;《晉書。食貨誌》載:“(漢)桓帝不能作家,曾無私蓄。”這說明自三國至晉代“作家”係指“治家”而言。漢桓帝沒登基時過著清貧生活,因不善治家理財,才弄得沒有私蓄。
“作家”一詞轉變成現在的意思始於唐代。據北宋李防撰《太平廣記》
載:“唐宰相王好與人作碑誌,有送潤毫(酬金)者,誤叩左丞王維門,維曰:‘大作家在那邊。’”這就是唐宋時期對在文學藝術上成績卓著者稱“作家”的來由。明代詩人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說:“唐之盛時,撐作家在選列者,大抵多秦晉之人也。”這說明盛唐時選列出來的“作家”以陝西(秦)、山西(晉)人居多。縱觀古今詞義的演變,“作家”與“作者”的小小區別在於成就和資曆:凡有專著,都可稱作者,但不一定是作家;作家是已成名成家的作者,須經文學界公認。
“大夫”的由來
遠在宋朝,醫事製度和醫學教育都有了相當的發展。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宋製翰林醫官院醫官就分七級,而官職就更多了,有22種,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和安郎、保安郎、翰林醫正、翰林醫痊、翰林醫令、翰林醫診、翰林醫學……所以,“大夫”
就是當時醫官的頭銜。從那時起,人們也就稱醫生為“大夫”了。
“導遊”的由來
導遊之稱是從“向導”一詞演化而來。“向導”這一稱謂,在我國古代是軍隊中的一種專門名詞。《孫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向導’者,不能得地利”之語。
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與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向導帶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不知所措。後來,管仲提出一個辦法,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乃縱老馬於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實際上,這老馬就是起了向導的作用。因此,後來留下一句“老馬識途”的成語,流傳至今。
三國時,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知道“向導”的重要性,就使用了熟悉雲南地理的永昌人呂凱為行軍教授兼向導官,並按照呂凱所繪《手蠻指掌圖》進軍入滇,從而獲得七擒孟獲的勝利,使南方少數民族各首領心服口服,聲稱“丞相天威,南人不複返矣”。這應該說是與向導官呂凱的貢獻有關。
在我國旅遊行業中,20世紀80年代以前,還是襲用“向導”這一稱謂,也有把它稱為“旅行幹事”的;還有一個帶有官氣的名字,叫做“領隊”。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旅遊事業突飛猛進,方才確定了“導遊”這一專門稱謂。
現在導遊成為一門專門的職業,作為導遊,必須有導遊證,具備豐富的地理、曆史等文化知識。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導遊迫切要求提高自身水平,方能在競爭中立足。
“會計”的由來
“會計”的曆史頗久,古已有之。據記載,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也就是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
再追溯根源考查一下,相傳“會計”一詞是大禹留下來的。今日浙江省的紹興、嵊縣、諸暨、東陽等地之間有座山,古代曾叫做“苗山”。大禹晚年時,把苗山改名“會稽山”了,至今仍沿用此名。“會稽”即“會計稽核”之意,故此詞是大禹發明並且流傳下來的。
古書中多處都有使用“會計”一詞:《孟子》中有“會計當而已矣”記載;《戰國策》有馮諼為“孟嚐君市議”故事,孟嚐君想派員去薛邑替他取債款,他問他的門下,“誰習計會?”古代的“計會”就是如今的“會計”,馮諼立即站出來,自薦為孟嚐君做會計。漢代把周朝的會計官職又作發展,設立了管理這些會計事務的官職了,這也許就是最早的會計師事務所或財政司。
“記者”的由來
16世紀的威尼斯是歐洲的經濟中心,各國商人、銀行家以至達官貴人等紛紛來到這裏,進行商務活動。他們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來自世界各地的消息。
這樣,有些人便投其所好,專門采集有關政治事務、物價行情、船隻抵達起航等方麵的消息,或手抄成單卷,或刊刻成冊,然後公開出售。人們根據這種工作的特點,分別稱他們為報告記者、手書新聞記者、報紙記者。這些專以采集和出賣新聞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職業記者。
我國19世紀70年代開始有專職的采訪記者,起初叫“訪員”、“訪事”、“報事人”,19世紀90年代開始采用“記者”這種稱謂。
“護士”的由來
護士在醫院出現的時間並不長。19世紀初,英國雖然設立了許多較大規模的醫院,但還沒有專門的護士,隻是由仆役兼管一些護理工作。1836年德國有一位青年宗教人士開設了一所醫院,並訓練了一批年輕的姑娘專門負責病人的護理工作,這就是最早的護士。在1852年到1856年間,沙皇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發生了克裏米亞戰爭,雙方傷亡慘重,大量的傷病員無人照顧。當時,英國有一位具有醫學專業知識的女士名叫佛洛倫斯。南丁格爾,她自願組織戰地救護隊,率領38名女救護隊員負責傷病員的護理。在她的領導下,建立了醫院管理製度,提高了護理質量,使傷病員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國的聖多馬醫院辦起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每年的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這就是為了紀念近代護理學科創始人佛洛倫斯。南丁格爾而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