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醫療器械(2 / 3)

不過,X射線診斷存在許多不完美之處。X射線穿透機體組織,在熒光屏上見到的是體內組織的重疊影像,醫生就不易準確地從重影中判定病變的真實情況;

而且,健康組織與病變組織在密度上並無太大的變化,所以對軟組織的病變,包括腫瘤就很難探測出來。

20世紀中期,電子計算機異軍突起,研究者爭相利用計算機來改進已有的診斷手段。1971年,高性能計算機問世了。就在這一年,英國工程師霍斯菲爾德終於成功地推出了帶計算機的X斷層掃描診斷機——X-CT,或稱計算機層析X射線掃描儀(CT)。次年,世界上第一台CT機在英國EMI公司應運而生。

口罩的由來

在醫院裏,經常見到醫生和護士們戴口罩。現在大家都清楚在這樣的環境中口罩所起的作用。口罩對進入肺部的空氣有一定過濾作用。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國人民。在馬克·波羅遊記中就有記載:在元朝的宮殿裏,“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

這種蒙口鼻的絹布,就是最原始的口罩。

到了1897年,德國醫生萊德奇在漢堡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他認為感染是手術時醫生們呼吸和說話所造成的。於是,他用紗布將鼻口蒙住後做手術,果然使傷口感染率大大下降,以後口罩就流傳開了。這就提高了人們對口罩作用的認識。不過,那時的口罩隻是用幾層(或1層)紗布,來回地把鼻子、嘴巴、胡子纏起來,十分簡單,很不舒服。萊德奇讓人把紗布剪成長方形,在兩層紗布之間架起一個框形的鐵絲支架,再作一根帶子係在後腦勺上。於是,口罩便有了最初的形狀。

1899年,法國醫生米琪縫製了一種多層紗布口罩,並且改成可以自由係結的辦法,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創立了近代溫度計的由來溫度計是意大利著名的科學家伽利略於1603年首先發明的。這支世界上最早的溫度計,可不像現在的溫度計這麼小巧玲瓏。它有一個和雞蛋差不多大的玻璃球,下麵連著一根開口的玻璃管,玻璃管插在顏色的水瓶裏。由於熱脹冷縮,玻璃球裏空氣的體積隨著溫度而發生變化。玻璃球一冷,裏麵的空氣開始收縮,水瓶裏的水沿著玻璃管往上“爬”。玻璃球一熱,裏麵的空氣開始膨脹,原先“爬”上去的水又被“趕”了下來。這種原始的溫度計並不準確,因為水瓶裏的水柱上升或落下,不僅受空氣脹縮、溫度冷熱變化的影響,而且還受大氣壓力的影響。不久以後,伽利略的學生把玻璃管子改成了密封的,並把管子裏的空氣換成了水銀或酒精。這樣,溫度計就不受氣壓的影響了。

在公元前1714年以前,溫度計的刻度很不統一。最先統一溫度計刻度的是德國氣象機械製造者華蘭海特於1714年前後想出來的。他把氯化氨、水、冰的混合物的溫度作為最低溫度,定為零度。把冰溶解的溫度定為32度,把口腔的溫度定為96度。後來,人們用這種溫度計測出水的沸點為212度,於是,沸點212度和冰點32度就被用作溫度的起止點。人們取華蘭海特中國譯名的第一個字,把這種溫度計叫做華氏溫度計。華氏溫度計主要在英美國家使用。

目前,除英美等國以外,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是攝氏溫度計。這種溫度計的命名是取瑞士人攝爾修斯的中國譯名的第一個字。攝爾修斯於1742年提出攝氏溫標,他把水銀溫度計插入正在溶解的雪中,定為冰點作為一個標準溫度點;

然後又把溫度計插入沸騰的水中,定為沸點作為另一個標準溫度點,並把冰點和沸點之間等分100度,所以攝氏溫標又叫百分溫標。為了避免測量低溫時出現負值,他把冰的沸點定為零度,而把冰點定為100度。

但是,似乎很快就有人意識到,這樣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在攝爾修斯發明攝氏溫度計的第二年(即1743年),就有人把刻度顛倒了過來,以冰點為零度,以沸點為100度。

對於攝氏溫度計的發明人到底是否真的是攝爾修斯,許多國家爭議頗大。

特別是英美國家,不承認攝爾修斯是攝氏溫度計的發明人。攝氏溫度計的記號寫作℃。一般人都認為,這個C字是攝爾修斯的英文字頭,但英美國家卻說,這是Centigrade(百分度)的字頭。直到1848年,為了統一解釋,英美國家才作出妥協性的讓步,統一解釋C為攝爾修的字頭。

聽診器的由來

1816年法國醫生勒內。泰奧菲爾。拉埃內克為一個患心絞痛症的年輕婦女診斷病情。但這位女士長得太胖,如果用當時把耳朵貼在病人胸膛上聽心音的辦法是什麼也聽不到。這使拉埃內克犯了難。

怎麼辦呢?他一邊思索著,一邊漫步來到盧浮宮花園。花園裏有幾個孩子在玩蹺蹺板。他們用一根別針劃蹺蹺板的一端,這微弱的聲音卻通過木板傳到了另一端。這個簡單的聲學原理使孩子們驚訝不已,但卻使拉埃內克受到了啟發。

他飛快地跑了回去,馬上用紙卷成筒,做成一個緊實的圓柱體。他把這個圓柱體的一頭貼在病人的身上,一頭貼在自己的耳朵上聽著,聽著……

過了一會兒,他的心情才平靜下來,這時候他才明白了剛才發生的一切。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聽到肺呼吸和心髒跳動的人。

為了更加完善,他把一段細長的木頭中間掏空,做成一個喇叭形的空心圓柱體。他給這種新器械取了一個名字:聽診器。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架聽診器誕生了。

注射器的由來

據醫學史書記載,注射器出現的最初形態是灌腸器。我國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寫於公元219年)《陽明全篇》中寫道:“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在此書的“豬膽汁方”一文中又明確指出:“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陳醋少許,以灌穀道(肛門)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如何“灌穀道”呢?他寫道:“以小竹管……內入穀道中。”這種小竹管就是灌腸器——注射器的雛形。

到了15世紀,歐洲進入文藝複興時期,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家們為了深入研究人體組織,紛紛進行屍體解剖。為解決屍體防腐問題,意大利著名解剖學家歐斯達狄士等先後將防腐劑通過“注射器”注入屍體的血管裏。至1851年,法國醫生普拉威茨製成一個金屬注射器。在同一時代裏,愛爾蘭醫生德林也用自己製造的金屬注射器給病人注射鎮痛劑。1896年,德國科學家路爾製成第一個玻璃注射器後,它才廣泛地應用到臨床上。

團體稱謂

醫院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