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地理地名(1 / 3)

“亞洲”的由來

亞洲全稱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不是很明確,範圍也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紀,Asia已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的名稱,以後才逐漸擴大,包括現今整個亞洲地區,成為一個世界上最大洲的名稱。

“歐洲”的由來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英文為Europe。關於歐洲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一些傳說。在希臘神話中,德米特是專管農事的女神,她保佑人間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在有關這位女神的畫像中,人們總是把她畫成坐在公牛背上。古代,公牛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耕畜,女神既然主管農事,自然就要坐在公牛背上了。

這位女神的另一個名字叫歐羅巴,人們出於對女神的敬意,就把歐羅巴稱為大洲的名字。

還有一個的傳說就是:“萬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歐羅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遊玩。宙斯見到後,連忙變成一匹雄健、溫順的公牛,來到歐羅巴麵前。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群,然後騰空而起,接著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這塊陸地以後也就以這位美麗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歐羅巴了。

“美洲”的由來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這個詞是亞美利加洲(America)的簡稱。

關於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意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隊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並編製了最新地圖。

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他引人入勝地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衝垮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製定的地球結構體係。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表彰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稱構詞形式,“亞美利哥”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屬於美洲的一部分了。

“非洲”的由來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其英文名為Africa。對於Africa一詞的由來,流傳著很多有趣的傳說。

第一種傳說是,古時也門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裏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第二種傳說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裏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

第三種傳說是,Africa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陽光灼熱”

的地方,與地中海北岸希臘、羅馬相比,北非地區的陽光的確要灼熱得多。

第四種傳說是,Africa一詞是由阿拉伯文Afar一詞演變而來,意思是“塵土”,以該大陸的氣候幹燥、風沙大而得名。

最後一種傳說是,侵入迦太基地區(今突尼斯)的羅馬征服者西皮翁的別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幹”。為了紀念這位征服者,羅馬統治者就把這片地區叫做“阿非利加”。以後,羅馬人又不斷擴張,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那時,這個名稱隻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裏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阿非利幹(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後又泛指非洲大陸。

“大洋洲”的由來

“大洋洲”(Oceania或Oceanica)的名稱概念和範圍,比地球上其他6個大陸要複雜一些,至今還沒有一個國際公認、統一的解說。中國多數地理學家認為,大洋洲是指不屬於其他大洲的太平洋島嶼的總稱,包括奧大拉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4個部分。

大洋洲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12年前後,由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命名。當時僅指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三大群島,這就是狹義的大洋洲。

“拉丁美洲”的由來

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是美國以南所有美洲各國和地區的通稱,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

從15世紀開始,拉丁美洲地區的絕大多數國家先後淪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擁而入。19世紀以後,這些國家才獲得獨立。由於殖民統治長達300多年,這些國家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會製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而且當地的印第安語逐漸被取代。現在該地區除巴西通用葡萄牙語、海地通用法語外,其餘國家幾乎均采用西班牙語作為國語。而法語、葡萄牙語均屬於印歐語係羅曼語族。羅曼語是古羅馬帝國語言,說這種語言的古羅馬城郊一帶稱拉丁姆,所以羅曼語族又被稱為拉丁語族。因此,采用拉丁語作為國語的這大片陸地就被稱為“拉丁美洲”。

“太平洋”的由來

世界上最先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人是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公元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領西班牙探險隊從西班牙故都塞維爾動身,經直布羅陀海峽,沿大西洋向西,開始環球航行。一年多以後,他們來到南美洲的南端。在沿南美海岸航行中,船隊頂著驚濤駭浪駛進了一個海峽。經過38八天的艱苦奮鬥,終於戰勝了狂風巨浪、險灘暗礁,平安地穿越了海峽。這時,一片茫茫無際的大洋又在他們眼前出現了。麥哲倫的船隊又經過三個月的航行,從南美洲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在航行中,始終沒有遇到一次大的風浪,海洋十分平靜。隊員們高興地說:“這真是個太平之洋呀!”後來,人們就把美洲、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一片大洋,叫做“太平洋”。

“三角洲”的由來

“三角洲”是一個地理名詞,一般指江河出口處泥沙衝積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帶。然而,世界上的“三角洲”卻不一定全都是三角形狀的。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完全不是三角形的。那麼,它為什麼也叫三角洲呢?

古希臘時期,尼羅河在地中海的出口處,由於年複一年的淤泥衝積,逐漸隆起島嶼似的地帶來,越積越大,使滔滔而來的尼羅河水必須繞過這島狀地帶向地中海流去。天長日久,尼羅河逐漸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地帶。因其形狀酷似希臘字母“A”,所以人們就把這個地帶叫做“三角洲”。此後,“三角洲”

就成為那些江河出口處泥沙衝積而成的地帶的地理名詞,中文則照其所表示的字母“A”的形狀而譯為“三角洲”了。

“死海”的由來

死海位於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地勢低窪、深陷,是世界陸地最低的地方。

為什麼稱它為“死海”?溯其源,死海是一個舉世聞名的鹹水湖,阿德西等高山的泉水和約旦河水彙聚在這裏形成湖泊。長年累月,由於大量礦物質隨著河水和泉水流到湖中沉積下來,越積越多,造成湖水含鹽量高得驚人。有人做過統計,死海裏含有1354600萬噸氯化鈉、637000萬噸氯化鈣、20億噸氯化鉀,此外還有溴、鍶、鎂、鋰等。如果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那麼死海水裏的含量則高達20-25%。生物在這樣的鹹水湖裏無法生存,於是人們便把它命名為“死海”。

“亞馬孫河”的由來

傳說亞馬孫族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族驍勇善騎女強人。她們常被描述成手持盾牌、用長矛和弓箭武裝起來的騎士。

1542年,西班牙探險家弗朗西斯科。德奧爾蘭那首次旅遊經過秘魯和巴西的一條巨河。途中,他把生活在那一帶的留長發的印第安勇士誤為女人。的確,“她們”的模樣和裝束使他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亞馬孫族女勇士,於是他就把剛遊完的巨河命名為亞馬孫河。

“長江”的由來

長江古名江,又稱大江,六朝以後,通稱長江。近代不少國家把整條長江稱為揚子江。長江各段名稱和別名總計不下30種。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稱有:

從江源至當曲口(藏語“曲”即“河”),長358公裏,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長813公裏,稱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口,長2308公裏,稱金沙江;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裏(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裏,為2800餘公裏),通稱長江。

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長江大部分流經四川省境內,俗稱川江,長1030公裏。

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嶽陽市城陵磯,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區,俗稱荊江。

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得名揚子江。

除以上常用名稱外,還有沱沱河上遊的江源河段,藏族稱為“那欽曲”;

沱沱河,藏族稱“瑪曲”(意為“紅河”),蒙古族則稱“托克托乃烏蘭木倫”(意為“滔滔的紅水河”),沱沱河一名即由蒙語而得,也有譯為“托托河”或“滔滔河”的。

通天河,藏族稱“直曲”,或譯“活曲”、“州曲”,意為“犁牛河”。

楚瑪爾河口以上的通天河段,過去曾稱“木魯烏蘇”(蒙語)。

金沙江,古稱“繩水”、“麗水”,藏族稱“布壘河”或“布列楚河”。

長江在四川省江津附近彎曲呈幾字形,又稱“幾江”。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的三峽河段,俗稱“峽江”。

江西省九江市,古稱潯陽,附近江段又稱“潯陽江”。江蘇省鎮江市,古稱京口,附近江段又名“京江”。長江下遊江段在明、清時期還曾名為“洋子江”。

“黃河”的由來

在兩千多年以前,黃河隻是叫“河”。那時的河水還很清亮。黃河上遊以及晉陝一帶森林植被還比較多。在西安有“八水繞京城”一說,可見那時黃土高原上還草水豐茂。隻是由於近千年來氣候變遷,以及戰爭、大興土木、濫砍森林,才導致環境惡化。黃土高原泥沙大量流失,注入黃河,才造成今天這般混濁模樣,於是兩岸百姓逐漸稱其為“黃河”。

“黃山”的由來

黃山原名黟山。唐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根據軒轅黃帝在這裏采藥煉丹得道升天的傳說,改其名為黃山。

以前,由於關山阻隔道路不通,一座奇秀絕頂之山,養在深閨人未識。當它一露崢嶸,即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藝術大師、著名畫家劉海粟不顧年高體弱,93歲十上黃山。香港攝影家羅蘇民不顧迢迢路遠旅途艱辛,20次上黃山。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於公元1616年和1618年,在登山要冒生命危險的極端困難條件下上黃山,而且兩次都登上頂峰。歎而讚之,昭示後人:“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等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廬山”的由來

自古以來,廬山就被人們傳為“神仙之廬”。廬山的得名也因為這些傳說而確定下來了,而其他諸如匡山、康山、輔山、敷山以及敷淺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稱卻不大為人們所稱道。

公元前126年,司馬遷遊曆廬山,後來在《史記。河渠書》中寫道:“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這是第一次記下“廬山”這個名稱,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對於廬山名稱的來源,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傳說是早在周朝時,有個名叫匡俗的人,在廬山學道求仙。周天子獲悉了他的事跡,屢次請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卻都潛入深山,逃避不去。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了,傳為成仙而去。人們便稱匡俗所住的地方為“神仙之廬”,因此稱此山為“廬山”。

第二種傳說也是在周朝時,有位叫方輔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騎白驢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隻留下一座空廬——“人去廬存”,因此稱此山為“廬山”。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時間、情節都不相同。漢初,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為表彰東野王的功績,便封其子匡俗於陽(今鄱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酷愛道術,棄官入山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上述三種傳說,都與求仙有關。在古代,從秦始皇起,許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說,為使自己長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訪藥,故廬山這神秘的雲霧、神秘的傳說,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這些傳說雖然是文字所記載的,但均無確切的史實依據,很難使人相信。

匡俗、方輔一類傳說,是道教與佛教爭奪廬山的產物。東漢初年我國傳入了佛教,東漢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兩教都要依附名山。廬山從來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為道教、佛教爭奪的中心。道教為使廬山成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從廬山排擠出去,所以編出種種傳說,稱這座山為“神仙之廬”,為自己占據廬山提供曆史根據。其實,這些傳說見諸記載,全在漢魏以後,比司馬遷的《史記》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是東漢末年人,廬山有道教活動及種種傳說,決不會早於東漢,更不可能早於西漢,《史記》成書的年代。隻是廬山在古代曾有過一個方士們甚為活躍的時期,這無疑助長了廬山有神靈的傳說。

那麼,廬山真正的得名原因如今有人解開了嗎?目前這一曆史之謎,已基本解開,但由於很複雜,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廬山的名稱,是因為山嶽的形狀而命名的。廬,廬舍也。廬山巍然屹立在遼闊的鄱陽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廬”的形狀。晉朝思想家孫放在他的《廬山賦》中說,“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持平敝之原”,也是這個意思。廬山名稱的來曆,應得之於它自身四圍峻拔、中間平凹的形狀。廬山又名匡廬、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狀如箕筐而得名。縱觀山東曆城縣、浙江龍泉縣、四川江油縣,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認為廬山的命名是有曆史依據的。廬山地區的長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古代曾有個“廬子國”。春秋戰國時期,“廬子國”成了楚國的一部分。據《國語。楚語》記載,楚王曾去過廬邑。秦漢時期的廬江縣、廬江國、廬江都以及後來的廬州,都是因廬邑和廬子國而得名的。後來,廬邑範圍逐漸向南擴展,在它境內的山命名為“廬山”。廬山在漢代已是眾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會晚於漢文帝設置廬江國和隨後設置廬江郡的時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曆史了。

廬山之名,數千年不衰。隨著旅遊事業的迅猛發展,廬山已由過去封閉式的療養避暑地開放為旅遊觀光的勝地,廬山的聲名傳播得更遠了。“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欲親登廬山,欣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時,不妨先了解一下廬山得名的真麵目吧。

“好望角”的由來

位於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陸地標誌。好望角的發現,是一場海上風暴送給葡萄牙探險巴塞少繆。迪亞士的意外禮物。

1487年7月,32歲的迪亞士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率3艘探險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踏上了駛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當船隊到了南緯33度的地方時,突然遇上了風暴,在海上漂泊了13個晝夜。風暴停息以後,迪亞士決定向東航行,可一連行駛了好幾天仍未發現非洲西海岸的影子。迪亞士憑著豐富的航海經驗推斷,船隊已在風暴中繞過了非洲的最南端。於是船隊改變航向朝正北航行,幾天之後果然看見了東西走向的海岸線和一個海灣(即今南非的莫塞爾灣),但船員們都不願繼續東行冒險,迪亞士隻好率船隊返航。

返航途中接近一個伸入海中的海角,不料風暴再次降臨,海麵巨浪滔天。

船隊在風浪中經過兩天奮力拚搏,才繞過駭人的海角,駛進風平浪靜的非洲西海岸。望著令人生畏的海角,迪亞士將它命名為“風暴角”。1488年12月,船隊回到裏斯本,迪亞士向國王裘安二世描述了自己的探險經過和命名為“風暴角”的海角。國王認為,繞過這個海角就有希望進入印度洋,到達朝思暮想的黃金國印度,於是就將“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並一直沿用至今。

“峨眉山”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峨眉山隻是一塊方圓百餘裏巨石,顏色灰白,高接藍天,寸草不生。為了建設美好的家園,一個聰明能幹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繡花女,決心用他們的雙手把巨石打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被他們的決心和努力所感動。在神仙的幫助下,石匠把巨石鑿刻成起伏的山巒和幽深的峽穀;

繡花女把精心繡製的布帕和彩帕拋向天空。彩帕飄向山頂,變成豔麗無比的七彩光環;布帕飄舞在石山上,變成蒼翠的樹林、飛瀑流泉、怒放的山花,變成歡唱的飛鳥、跳躍的群猴和遊走的百獸。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綠水歡歌。

因為這座青山像繡花女的眉毛一樣秀美,所以人們把這座青山叫“峨眉山”。

“武夷山”的由來

在古時候,據說武夷山的幔亭峰上住著一位姓彭的老人。當時,洪水成災,百姓生無寧日。

俗話說,山有頂地有主。老人就帶領村民開山治水。到了白眉白須的時候,也已是遠近聞名的開山始祖了,於是人們尊稱他為“彭祖”。

彭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彭武、一個叫彭夷。彭祖活到880歲的時候,被玉帝召上天成仙去了。臨走時隻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鋤頭和一彎弓箭。他囑咐兩個兒子要繼承祖業,日夜開山治水,造福村民。

兄弟倆終不忘父訓,把這一帶裝點成人間仙境,村民過上了雞犬相聞、五穀豐登的日子。

彭武、彭夷去世後,人們為了報答他們的恩情,就以兄弟倆的名字命名他們的居所,稱之為“武夷山”。

另一種說法是:當地聚居著閩越族的一個支族,其首領叫武夷君,故作為古越人棲息之地而得名。

“井岡山”的由來

“井岡山”的名字來源於井岡山主峰山麓的一個叫“井岡山村”的村莊。

清朝初年,廣東興寧縣藍、黃姓兩姓農戶,為避戰亂和苛捐雜稅,躲避到五指峰山下一塊小平地安家落戶。因為那裏四周群山環立,地勢酷似一口井;

村旁有一條山溪流過,客籍人稱溪為“江”,故稱此溪為“井江”,旁邊的山便叫“井江山”,村子就叫“井江山村”。又因客籍人口音“江”與“崗”諧音,久而久之,大家就稱“井崗山村”了。後因漢字簡化而取消了“山”字頭,就成今天的“井岡山”。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誌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創立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11月,毛澤東同誌代表中共井岡山前委起草了一份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即《井岡山的鬥爭》,首次正式使用了“井岡山”這一名稱。

“富士山”的由來

眾所周知,“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海拔3776米)。富士山是座休火山,過去的多次噴發,形成了目前這種美麗壯觀的形狀,特點就在於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形狀都一樣,像一個“八”字。富士山頂全是火山灰石,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白雪蓋頂,甚是巍峨挺拔。

自古以來,日本人就把富士山看作“富嶽”、“靈峰”,認為它是鎮守日本的神山,受到人們的信仰。由信仰而登山朝拜,開始了日本人早期的登富士山活動。而現代的人們登富士山更多的不是出於宗教信仰,而是作為一種體育活動,在鍛煉身體的同時,磨煉自己的意誌。

富士山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其中最為廣泛流傳的恐怕是日本平安時代(10世紀初)的文學作品“竹取物語”的說法。

遠古,有位伐竹老人,在山林深處的竹林裏發現了一個高約三寸的小女孩。帶回家三個月後,小女孩便出落成了一個美麗非凡的姑娘,招來許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甚至連國王也加入了求婚的行列,但都被她拒絕了。原來小女孩是天上的仙女,因犯戒被貶下凡間贖罪。第三年的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她贖罪期滿,重返了天宮。行前,她留給皇帝一包長生不老的藥,而傷心過度的皇帝命人把藥放在離天最近的山上燒掉,可這包藥怎麼也燒不盡,總是冒著煙。

這座被選中燒藥的山由此而得名為“不死(ふじ)”(長生不老)或“不二(ふじ)”(獨一無二)之山。因為日語中“不死”和“不二”與“富士”

的發音相同,富士山一名便由此而傳開。

國家名稱

“英國”的由來

英國的正式名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

(The United Kingdom),其縮寫形式為UK,有時也說The United Kingdom of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通常人們把英國稱為England,其實這個詞的確切含義是“英格蘭”,英國本土的一部分。但由於它簡潔易記朗朗上口,這種叫法及寫法已被世人所接受。有時英國又被稱為Britain, Great Britain或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其實這三個名字所指的都是“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此外在曆史書中還可以看到另一名稱“大英帝國”(The British Empire),這是以英國本土為中心包括海外殖民地的總稱。由於殖民地紛紛獨立,於是大英帝國解體。今天英國還保持著一種由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組成的形式“英聯邦”,其正式稱呼是(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也可稱作British Commonwealth或theCommonwealth,不過它已名存實亡,英國政府有的隻是調度會議權而已。英國古代的名稱是Britania,這是一個地道的羅馬語。

“新西蘭”的由來

新西蘭(New Zealand)位於大洋洲,同澳大利亞隔海相望,是世界上說英語的國家之一。新西蘭國名的由來與荷蘭的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有密切的關係。

17世紀以前,新西蘭的居民是毛利人。毛利人把這片土地稱為“奧蒂羅”,意思是“白雲連綿的土地”。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來到了這個美麗的島國。他認為這個地方與荷蘭的澤蘭省十分相似,便把它稱為“新澤西”,意為“新的海中陸地”。後來,大批的英國移民湧到這兒。漸漸地,“新澤西”就成為“新西蘭”了。

“美國”的由來

1776年9月一個夜晚,北美大陸軍的營火旁,托馬斯。潘恩在揮筆撰文,“潘恩先生,”一個大漢的手按在他的肩上。“華盛頓將軍!”“我來檢查一下軍需品的供應。我指的是文字,不是子彈!”將軍話中帶著幽默。潘恩把文稿遞給華盛頓。“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風華正茂的軍人,光彩照人的愛國者,”將軍反複朗誦著。“你寫完了,給我一份。在這場戰役結束以前,我需要用這篇文章。”將軍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

聖誕節前,潘恩的《危機》第一章印製出來送到前線。12月25日黃昏,華盛頓把部隊集合在特拉華河前沿陣地上,演出了軍事史上最光輝的一幕。每組由一名軍官,在凜冽的蒼穹下向士兵們宣讀潘恩的《危機》。全場傾聽那鏗鏘有力的詞句,場麵感人;接著,士兵們擁上船隻,渡過大河,神兵天降似地突然降臨在酩酊大醉的英軍麵前,一舉擊潰英軍。這一仗激勵了北美殖民地革命的信心。

在七年獨立戰爭中,潘恩通過《危機》這本文集把政治宣傳小冊子變成震撼人心的有力工具,成為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危機》的第二篇文章第一次創造了這個新國家的名字。他寫道:“美利堅合眾國將在世界上和曆史上同大不列顛王國一樣的壯麗。”潘恩不僅在幫助這個新國家的誕生上盡了一份力,而且還是它的命名者。

“加拿大”的由來

1534年,一個法國人率領一支艦隊來到北美洲一個海灣。他們沿海灣向內陸駛去,發現正行駛在一條大河上,就把這條河定名為聖勞倫斯河。在航行中,他們發現岸上有印第安人的茅屋,於是就登岸。印第安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們。法國人問這是什麼地方,叫什麼名字。印第安人不懂他們的話,以為在問他們的村莊,便隨口回答:“加拿大。”印第安語中“加拿大”是村莊意思,於是,“加拿大”就成了國名。

“法國”的由來

法國(France)又譯法蘭西。公元前5世紀,今法國境內大部分為高盧人(凱爾特人的自稱)所居住,故學者將這一土地稱高盧。公元3世紀末,散居在萊茵河下遊的日耳曼族法蘭克越過萊茵河入侵高盧。5世紀末,法蘭克一部落首領克洛維占領了北方高盧,成為法蘭克國王。法國國名來源於法蘭克國王名。

Frank在日耳曼語中原意為自由的,今France是從拉丁文Francia演變而來。

“澳大利亞”的由來

“澳大利亞”源於拉丁語中“Australis”一詞,意為南方,指赤道以南的陸地和海洋。公元2世紀,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認為,在赤道與南極之間,應該有一塊巨大的南方大陸存在,才能與北半球的大陸保持平衡。他把這一塊想象中的南方大陸繪入了地圖,並標名為“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古拉丁語意為“未知的南方陸地”。

1531年,法國製圖學家奧尤斯。菲納在其繪製的世界地圖中,也畫出了假想在地球南半部的大陸。

1587年,荷蘭地圖學家麥卡托和奧特利烏斯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也畫出了“未知的南方大陸”。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許許多多的歐洲探險家、航海者紛紛按照地圖家們所繪製的“南方大陸”的方位去尋找這塊陌生的樂土。

1814年,英國航海家馬修。弗林德斯向已經被英國占據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殖民區的總督麥誇裏建議:將古拉丁語中所指的“未知的南方大陸”簡稱為“澳大利亞”。麥誇裏采納了弗林德斯的建議。從此,“澳大利亞”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意大利”的由來

關於意大利國名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較為流行。

一種說法是,在遠古的時候,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利亞區被人們習慣稱作“威大利亞”(Vitalia)。“威大利亞”的意思是小牛生長的樂園。逐漸地,當地居民根據讀音的習慣把字母“V”省略了,這樣就成為Italia,即“意大利亞”。到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這個名字傳遍了整個亞平寧半島,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半島的名稱。公元前6世紀,羅馬共和國正式把亞平寧半島命名為“意大利亞”。在英文中Italia作Italy。中國譯名是從英文轉變過來的,所以稱作“意大利”。

還有一種說法是,“意大利”的名稱是由一個古代部落名字演變而來的。

古希臘人最早到達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裏的維圖利部落稱為Italoi。後來羅馬人統治時沿用了這個名稱,並把它作為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因此,Italia(Italoi的拉丁文寫法)這個名稱產生了。1870年撒丁王國統一亞平寧半島,“意大利”一詞正式成為統一王國——意大利王國的國名。“二戰”失敗後,意大利進行改革,1946年6月2日成立意大利共和國。

“西班牙”的由來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上。“西班牙”源於侵略者的命名。

公元前10世紀至8世紀時,腓尼基人越過地中海,向西班牙擴張,並用腓尼基語給他們所侵占的地方命名。據說腓尼基人踏上伊比利亞半島時,在沿岸一帶發現了很多野兔,於是便以腓尼基語Shapha命名,意為“野兔”,後西班牙的國名Espana即從Shapha演變而來。

“尼泊爾”的由來

尼泊爾國名的由來有幾種傳說,流傳較廣的一種是:現在的加德滿都,過去有茂密的森林。一天,牛群中最好的一頭母牛拒絕擠奶,向森林深處走去,牧牛人窮追不舍。母牛跑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剛一站住,乳汁就噴流出來。牧牛人正要靠近,母牛卻入地不見了。牧牛人挖地找牛,地下突然升起烈火把他吞噬了。不遠處住著一位叫“尼”的隱士,趕來營救,並撲滅了火焰,防止了森林的毀滅。據此,尼泊爾的“尼”,指的是那位隱士,“泊爾”則是保護或挽救的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尼”是“中間”,“泊”是國家,“尼泊爾”就是“中間的國家”,即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國家。

“新加坡”的由來

新加坡的名字來源於梵文“信訶補羅”,並有著美麗的傳說。新加坡古稱淡馬錫(爪哇語“海市”之意),公元8世紀建國,歸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

相傳11世紀時,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與謬內島的公主結為百年之好,在謬內島住了下來。一天,王子攜公主外出打獵,乘船時遇大風浪,在即將翻船時,王子把王冠丟到海裏,風浪頓時平靜下來。他們便把船劃到淡馬錫海邊。在附近樹林裏打獵時,他們忽然發現一隻頭黑胸白、身體紅色、行動敏捷的怪獸,隨從告訴王子這是一隻獅子。王子聽了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個吉祥的地方,便決定留下來。因登岸時首見獅子,後來他就把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拉”。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坡拉”是城的意思。這便是新加坡和獅子城名稱的來曆。

“伊拉克”的由來

伊拉克全稱“伊拉克共和國”,位於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其國名由來,說法不一。

一種是在阿拉伯語中,伊拉克的含義是“陡崖”。伊拉克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但平原的西南邊緣和阿拉伯沙漠交界的地方有石灰岩峭壁,高達7米左右,其中很長一段和幼發拉底河平行。這些峭壁和平原形成鮮明的對比,於是人們便稱這片地區為“伊拉克”,並成為國名。

另一種是“伊拉克”在阿拉伯語中為“血管”之意。由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及其彙合成的阿拉伯河連成的水網,在古代伊拉克這片肥沃的平原上,布局形如人體的血管。所以,古阿拉伯人將其稱為“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