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人心,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跨越,沿海居民對灘塗養殖利用麵積正逐年擴大。從養魚、養蝦、養蟹、到養殖比前述更有經濟價值、更珍奇的水生動植物。這些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水產市場的繁榮,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飲食生活,提高了飲食水平。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給一部分人創造就業機會。可是,近幾年來,在我國沿海時常發生海水赤潮等海水變質現象。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氣侯因素外,再就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除前麵所述的兩種原因以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汙染。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汙染主要表現在,(1)與海相通的河流兩岸的造紙廠、化工廠等利用河道排放汙水而流入海洋。(2)含有汙染物質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傾倒河岸或河道,隨河水或漲落潮流入海洋。如,2001年天津海事法院受理的河北省樂亭縣19家養殖戶狀告河北省遷安市書畫紙業有限公司等五單位灘塗汙染損害賠償糾紛一案,就是典型的陸地工廠利用通海河道排汙造成海洋汙染的案例。本案19位原告都是在河北省樂亭縣王灘鎮小河子(灤河)入海口兩岸對蝦和灘塗貝類養殖區從事日本對蝦和青蛤養殖。灤河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和唐山市境內,從承德流經唐山地區的遷西、遷安、灤縣、灤南、樂亭,於樂亭縣薑各莊入海。灤河在灤縣響螳分流,進入樂亭中部的支流最終流入小河子,在王灘鎮新海莊入海,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有上萬畝蝦池及灘塗貝類養殖區。200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因灤河上遊排放汙水造成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部分漁業水域汙染而引起養殖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事故。事故造成小河子入海口兩岸受汙染水域的養殖麵積共計7056.15畝,其中對蝦養殖水麵麵積6561.15畝,灘塗貝類養殖麵積495畝。5月30日調查人員對小河子閘養殖區的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現場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7.96%的青蛤死亡,日本對蝦的平均死亡率為51%。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係唐山市灤河沿岸工礦企業向灤河排放未經達標處理的汙水所致。
二、防治、保護海洋汙染的對策
海洋的汙染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是一個長期積累,逐漸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隻抓單項治理是不能真正解決海洋汙染問題的。眾所周知,我國從1979年以來相繼製訂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防治船舶汙染海域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港口的水域保護條例》等專門涉及到環境保護及防止海洋汙染,水汙染的法律法規。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對鄉鎮企業從事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防止汙染,在鄉鎮企業的注冊登記、生產項目、防汙設施等,均作了明確規定,“鄉鎮企業必須遵守有關環境的法律、法規,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指導下,采取措施,積極發展無汙染、少汙染和低資源消耗的企業,切實防治環境和生態的破壞,保護和改善環境。”
“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製定和實施鄉鎮企業環境保護規劃,提高鄉鎮企業防治汙染的能力。”
“鄉鎮企業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製度。”
“鄉鎮企業建設項目中防治汙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汙染的設施必須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鄉鎮企業不得采用或者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嚴重汙染環境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不得生產和經營國家命令禁止的嚴重汙染環境的產品;排放汙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標準,嚴重汙染環境的,必須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依法關閉、停產或者轉產。”
隨著環境的逐漸惡化,各種災難以不同形式逼近大眾生活,引起了公眾及政府的極大關注。為了遏製環境的繼續惡化,政府製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公眾自行組織的以環保為主題的各種活動也掀起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