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風向開始轉了(1 / 3)

第111章:風向開始轉了

顧峰決定在下星期一去省裏。為什麼不選擇立即動身,是因為他算了一下時間,現在是星期四,去的當天肯定是沒有辦法處理事情,必須等到第二天,而第二天就是星期五。

政府機關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周五基本就是周末了,大都是上午混混日子,下午就基本開溜了。顧峰沒有去過省裏,還沒有摸清過東南西北,等到上午摸清了路,報了個到,又到了星期六了,耽擱兩天下來,事情就冷卻了。做什麼事都要一鼓作氣,打鐵趁熱,顧峰當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幹脆選擇在星期一動身。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顧倩的家人還住在鄉下,這一動身去省裏麵見大幹部,想著還要收拾收拾。於是顧峰幹脆決定在星期一行動。

也就是這兩天,事情變化了。

之前趙正德之所以會成立專案組調查這起案子,是因為網上輿情太凶險,為了阻止網上輿情的更進一步發展和事態的更進一步惡化,省委不得不采取斷然措施予以處置。如此處置,就隻能放棄未查清或者尚未開始查的其他案情,就已知案情進行審判。

這一決定存在很多問題。問題之一,案情並沒有查清,就要開始進行收網。也就是說調查組根本沒有時間去調查,而要去結案。是因為如此,使得案子就此進入終結程序,真正的罪行,有可能因此免於追究甚至被掩蓋,而丁文希那些真正犯了錯的人,因而逃過一劫。

等到結案的時候,距離網上發布的帖子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了,網上言論基本已經慢慢冷卻了下來。但這次顧倩一死,網上炒作就更加瘋狂起來,寧海縣的形象,已經嚴重受損,所以這是顧峰敢於上省麵見省委書記的最大的原因。

但是就在他準備去省裏麵見趙正德的時候,網上的輿論竟然全都消失了。

網上輿論有時候是件很煩人的事情,又是一件影響很大的事情,他可以讓一個人生,也可以讓一個人死。讓一件事正,也可以變成負。刪不掉,避不開。能夠讓如此強大的網絡輿論全部消失,這讓顧峰感覺非常恐慌,他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強有力而且相當具有智慧的對手。

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丁大山給自己的一個朋友打了電話。這個朋友在一個極其特殊的部門,對網絡媒體,有直接控製權。他說,這種事,其實很簡單,第一,設置一個關鍵詞屏蔽,讓任何搜索引擎搜不到與此相關的內容。跟各大門戶網站打招呼,讓他們將置頂貼子撤掉。

丁大山問:“幹這件事,需要多少費用?”

“一百萬。”

於是花了一百萬的兩個小時之後,不管通過什麼搜索引擎,都已經見不到了相關內容,那朋友向丁大山彙報,他心裏的石頭放了下來。他又給網宣辦打個電話,叫他們派人守著電腦,有什麼情況,隨時報告。

帖子的消失,讓丁大山心裏舒服了一點,可是他並不是那種剛出道的楞頭青,而是老謀深算的老江湖。他得知顧峰要為學生家長出頭的時候,就知道這事輕易善不了終。他並不是怕顧峰,而是害怕水幕憐,或者說他害怕水幕憐背後的力量。

要想將這件事情徹底壓製下來,必須封鎖各個渠道的消息,以及掌握其關鍵的資料。於是他打了個電話給蔣萬華,裝做是例行公事的問起案子的進展以及關鍵性證物,最後把目標鎖定在顧倩的遺書上。

顧倩的遺書當時在事故現場的時候,顧峰想要拿走,可是為了案件的正當程序,他對顧峰說先要拿回局裏備案。丁大山聽到這裏,心裏又穩定了一些,知道遺書還在公安局,說明事情還有轉機。

怎麼樣把遺書拿到自己的手裏來,他想了很多種方法,都覺得不妥當。畢竟證物備案是正當程序,他做為政府領導做為縣委書記,是不能直接取走案件中的關鍵性證物的。我們國家的體製是黨和政兩條線。黨委插手政府工作,也就是黨委抓微觀。對於公安的具體性工作,他們隻能下指示促進展,卻不能對案情本身指手劃腳,否則就有越俎代庖之嫌。

丁文希看到他這樣為難,心想政府有政府的迂腐,不如自己去采取行動算了。

丁文希和父親丁大山似乎是完全的兩類人。丁大山身高隻有一米七四,皮膚很白,甚至很多女人的皮膚都沒有他白皙細膩,相貌也很有些女相,嘴唇彎彎的,很性感,鼻子極為秀美,甚至連頭發都是那種細密柔軟型的。丁文希則不同,他很高大,有一米八二的身高,皮膚也很黑,頭發是那種粗黑型的。丁文希讀書沒有天分,但玩心計卻不比其父差,有些時候他甚至還超出丁大山的謀略。

所以當他知道丁大山遇到這種棘手的事情後,就自己做出了行動。

他先是調查了一下蔣萬華的社會背景,很快就發現這個老家夥並沒有其表麵的忠懇。表麵上來看,他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愛崗愛家愛老婆。可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據丁文希得到的情報,他在外麵還有一個情人。

而要巧不巧的,他那個情人還是丁文希一位好哥們的老婆胡丹。

如今這個時代,作風問題與貪腐無關,僅僅隻是個人生活作風以及觀念問題。兩性關係,早已經成為一種資源,成為一種置換手段。幾年來,全國出了幾個著名的女貪官,一個比一個漂亮優稚,經曆也出奇的一致,最初都是很底層,別說是幹部身份,就連國營身份都不是,可在很短時間內,不僅轉了幹,而且平步青雲。有一層始終未曾公開報道,她們的權力從何而來?很簡單,拿身體置換得來的。至於在其他領域,比如演藝圈,比如商界,這種資源置換,就更加普通平常。正因為如此,潛規則,成為一個最為流行的詞。

另一方麵,潛規則實際上早已經成為顯規則,誰都知道是這麼回事,誰都不會拿這類事去做文章。數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公約數。如果分子和分母具有共同的約數,這個數便可以從分子和分母中同時約去,分數值不變。比如四分之二,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約數二,分子和分母同時除以二,變成了二分之一,數值完全一樣,都是零點五。也有些時候,約數遠遠不止一個。官場生態中,其實也存在一個生態公約數或者說貪腐公約數。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某位官員如果有兩性關係,那是一件大事,他的官職可能因此而罷免。因為那時有這類關係的官員很少,屬於極個別現象,找不到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