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災民臨時住所衛生要求
(1)必須選擇對人體安全有保障的場所或地點,尤其是災民集中救助場所的選擇,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臨時居所和救災帳篷要搭建在地勢較高、幹燥向陽的地帶,在周圍挖防鼠溝,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於渾水和保持地麵幹燥。床鋪應距離地麵2尺(1米=3尺)以上,不要睡地鋪,減少人與鼠、蚊等媒介的接觸機會。
(2)選用輕質建築材料、臨時住所要能遮風防雨,同時應滿足通風換氣和夜間照明的要求。夏天要設法降低室溫,防止中暑;冬天應注意夜間保暖防寒。
(3)取暖做飯要注意安全,有人看管,防一氧化碳中毒與火災的發生。
(4)在臨時居住地設定臨時廁所,禁止隨地大小便;設置垃圾、汙水收集點;禁止在災民集中居住場所內飼養畜禽。
(5)注意鼠、蚊、蠅等媒介生物密度,適時進行消殺。
(二)構建臨時廁所,強化糞便處理
廁所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衛生設施,災害時用的廁所應達到應急性、便利性和實用性的要求,應加強廁所衛生管理,確定專人保潔,及時清掏糞便並進行衛生處理。
(1)修建的臨時廁所應能防止糞便汙物外溢,不汙染周圍環境,尤其不能汙染水源,不利於蚊蠅孽生。一般廁所要選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遠離水源至少30米以上。發生腸道傳染病的病例或流行時,糞便必須有專人負責進行及時消毒處理。
(2)在災民臨時居住場所,按人口密度合理布局。應急臨時廁所模式,可選擇糞便與尿液分別收集的措施,尿液及時排放,糞便每日施加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盡量利用現有的儲糞設施儲存糞便,如無儲糞設施,可將糞便與泥土混合後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蓋,四周挖排水溝以防雨水浸泡、衝刷。
(4)在應急情況下,於適宜的稍高地點挖一圓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為土地的襯裏,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厘米,用土壓住,糞便倒入池內儲存,加蓋密封,發酵處理。
(5)船上居民的糞便,應使用容器收集後送上岸集中處理,禁止倒入水中,以防止血吸蟲等病傳播。
(6)在特殊困難情況下,為保護飲用水源,可采用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糞便,裝滿加蓋,送到指定地點暫存,待災害過後運出處理。
(7)集中治療的傳染病人糞便必須用專用容器收集,然後消毒處理。
(8)散居病人的糞便采用以下方法處理:
①糞便與漂白粉的比為5:1,充分攪和後,集中掩埋;
②糞便內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攪拌後再集中掩埋。
(三)垃圾和汙水的收集與處理
(1)根據災民聚集點的實際情況,合理布設垃圾收集站點,有專人負責清掃、運輸。可用磚砌垃圾池、金屬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生活汙水應定點傾倒。
(2)及時用藥物對垃圾站點與汙水傾倒處進行消毒殺蟲,控製蒼蠅孳生。
(3)傳染性垃圾必須消毒處理,有條件可采用焚燒法處理。
(4)建築垃圾應注意堆置場場區及周圍環境衛生,必要時視實際需要進行消毒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