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對震後易發傳染病的監控
震後由於潔淨飲用水和食物供應受到影響,周邊生態環境和衛生環境受到破壞,學校複課後飲水、食堂、住宿、廁所等衛生設施簡陋,要高度警惕以下4類學校易發傳染病的流行:
(1)腸道傳染疾病。主要是通過攝入了受到汙染的水、食物等導致,如霍亂、甲肝、傷寒、痢疾、感染性腹瀉、腸炎、手足口病等。
(2)呼吸道傳染疾病。地震後人員聚集程度高,流動性大,生活空間狹小,相互之間接觸頻繁,容易導致麻疹、風疹、流腦、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3)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地震後人員接觸頻繁,原有的生活規律被打亂,特別災區缺乏清潔用水,如幾個人共用一盆洗臉水或共用一條毛巾等,極易引發紅眼病的暴發。
(4)蟲媒傳染病。如乙腦、黑熱病、瘧疾等。
另外,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炭疽、狂犬病等;經皮膚破損引起的傳染病,如破傷風、鉤端螺旋體病等;食品、糧食受潮黴變、腐敗變質,存在發生食物中毒的潛在危險;水源和供水設施破壞和汙染,存在飲水安全隱患問題也應高度關注。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及時了解或通報災區的傳染病情況。
(二)做好食物中毒監測和信息上報工作
學校要主動做好傳染病和群體性食物中毒監測工作,並主動配合當地衛生部門定期到學校進行指導。切實做好學生晨檢、住校生管理、因病缺勤登記隨訪工作,如發現以下情況,應快速反應,由專人以最快捷的通訊方式(電話、傳真等)向當地疾病預防控製機構(農村學校向鄉鎮衛生院防保組)報告;同時,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報告,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立即逐級上報。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級,1天內有3例或連續3天內有多個學生(5例以上)患病,並有相似症狀(如發熱、皮疹、腹瀉、嘔吐、黃疸等)或有共同用餐、飲水史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在24小時內報出相關信息。
(2)個別學生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熱、呼吸急促或劇烈嘔吐、腹瀉等症狀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在24小時內報出相關信息。
(3)當學校和托幼機構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立即報出相關信息。
(4)學校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在24小時內報出相關信息。
(三)傳染病和群體性食物中毒發生後的處置
學校一旦出現傳染病和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在當地政府的統一指揮下,配合疾控部門和醫療部門做好本校及周邊學校的傳染病防控、患病學生隔離轉送救治工作。學校應按有關部門的要求保護好現場,配合開展流行病學及中毒原因調查,做好校園環境消殺工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做好事發學校師生和家長情緒穩定工作,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四)成立衛生防疫與食品飲水衛生安全工作小組
學校應按要求成立"學校衛生防疫與食品飲水衛生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按照震後疾病防控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災後學校衛生防疫與食品飲水衛生安全工作製度,指定專人負責學校傳染病防控、食品飲水衛生安全工作,負責每天對全校學生出勤、健康狀況巡查,切實做到任務明確,責任到崗,工作到位。落實24小時值班製度,對本地本校傳染病防控、食品飲水衛生安全工作情況每天實行"零報告"。具體要求:
1飲水衛生是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關鍵
災區學校應為師生提供開水、符合衛生標準的桶裝瓶裝水。學校供水應盡可能使用市政供水;使用非市政供水學校采用消毒劑滅菌對飲水進行消毒,應參閱使用說明書進行規範操作:加入消毒劑後,放置30分鍾,檢驗水中餘氯應達到07毫克/升,如未達到此值,說明投加量不足,但也不能過量加入,以免產生強烈刺激性氣味;使用井水和二次供水的學校,要請當地疾控部門對水源水質衛生狀況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置。
2食品衛生安全是預防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