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防治人畜共患病(3)(1 / 3)

潛伏期從數小時至7天,一般為暴露後2天發病。可分為5型。

1皮膚炭疽

平時95%以上為皮膚炭疽,多發生於暴露的麵部、頸部、上肢等易接觸到汙染物的部位。感染後12~36小時,開始為斑疹或出血疹,第2天局部腫脹加重並出現丘疹和小水泡。5天後潰瘍形成,血性滲出成黑痂。腫脹嚴重但無疼痛,壓痛也不明顯。10天後黑痂脫落,形成瘢痕。病程中常有輕至中度發燒、頭痛和全身不適等症狀。少數病例於眼瞼、頸、手及股內側等皮膚呈大片水腫,而無水皰形成,病變迅速擴展,形成大片壞死,稱惡性水腫型皮膚炭疽,病人全身毒血症狀明顯,預後差。

2吸入性(肺)炭疽

自然情況下較少發生,通常是致死性的,早期診斷較困難。驟然起病,幹咳,低熱,乏力與心前區不適感,2~4天後出現高熱、寒戰,咳嗽加重,血水樣痰,伴胸痛、氣急、發紺與大汗。肺部僅少量濕囉音,與肺部症狀不相稱,可伴胸腔積液。

3口咽部或胃腸道炭疽

平時很少見,口咽部炭疽初始症狀表現為發熱、咽部疼痛和吞咽困難。胃腸道炭疽症狀急起劇烈腹瀉、腹痛與嘔吐,大便呈水樣。可伴發熱。輕者2~3天而愈。重者高熱,血水樣便,腹脹,腹部可有明顯壓痛、反跳痛,甚至腹肌強直等急性化膿性腹膜炎表現。

4腦膜炎型炭疽

可繼發於以上3型,也可直接發生。

5炭疽敗血症

常繼發於肺炭疽、腸炭疽及嚴重的皮膚炭疽。除原發病變加重外,出現嚴重的全身毒血症表現,如寒戰、高熱、感染性休克及DIC。迅速出現呼吸與循環衰竭。發生炭疽性腦膜炎時,可出現譫妄、昏迷、抽搐及腦膜刺激症。

【治療要點】

炭疽杆菌在體內大量繁殖,產生毒素,毒素發揮作用,最終導致呼吸中樞衰竭而死亡。因此,炭疽的治療原則應該是,隔離患者,盡早治療,早期殺滅體內細菌,中和體內毒素,克服平滑肌痙攣,維持呼吸功能,後期防止發生合並症。

1抗生素治療

一般輕型皮膚炭疽,可用青黴素G鈉鹽每6小時500毫克給藥(約83萬單位),注射或口服,療程5~7天。或選用普魯卡因青黴素,每12~24小時注射量600毫克(100萬單位),注射4~7天,病灶可達無菌,但並不能影響病程進展。

嚴重皮膚型或腸型、肺型病人,開始用青黴素G鈉鹽治療,1200毫克(200萬單位)滴入或靜注,於4~6小時內注完全量,再改用普魯卡因青黴素注射,每日量達到1000萬~2000萬單位,療程5~7天。也可與鏈黴素協同作用,鏈黴素每天給藥1~2克。對青黴素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可選用其他抗生素,如四環素、金黴素、氯黴素、慶大黴素、先鋒黴素、紅黴素等。紅黴素作為替代藥物,靜脈內給予。

2抗血清治療

抗炭疽血清對中和體內毒素,降低持續高熱,消除嚴重水腫、恢複心血管功能有其特殊作用。但動物抗血清有較多不良副作用,精製抗血清可采用,或應用人血特異丙種蛋白,有效且無副作用。現已較少應用。

3對症治療

預防和搶救感染性休克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最為重要。對營養攝取不足或嘔吐、腹瀉嚴重者,應給予靜脈補液及調整電解質紊亂;對呼吸困難者,應給以坐位,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並及時給氧和呼吸中樞興奮劑;對出血嚴重者給予適當輸血;對頭痛、煩躁不安者,給予鎮靜和止痛劑;對有腦膜刺激症和腦壓增高者,應給脫水劑。氫化可的鬆每天200~300毫克靜脈滴注,對抑製局部水腫的發展和減輕毒血症症狀有一定療效。

4局部病灶的處理

對皮膚炭疽的局部病灶除取樣作診斷外,切忌擠壓和外科手術切開引流,以防止敗血症和發生混合感染,腫脹部可用冷敷法消腫。創麵保持清潔,局部可用01%的高錳酸鉀衝洗,外敷無刺激性的軟膏,如硼酸軟膏、青黴素軟膏、磺胺軟膏等。

炭疽患者絕大多數是由於繼發性休克死亡,因此,要延長給藥時間和進行良好的護理,才能提高治愈率。

【疫源阻斷】

1疫源消毒

病人分泌物和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劑消毒,有效氯12000毫克/升。餐具首選水中1%加碳酸鈉煮30分鍾,或05%過氧乙酸浸泡30分鍾。汙染表麵消毒,用具、家具,用05%過氧乙酸或有效氯5000毫克/升擦拭2次,使其保持洗潤,保持30分鍾。對炭疽病畜的處理,應以"不流血"的方式處死,嚴禁剝皮、宰殺、煮食,屍體經表麵消毒處理後火化。

2一般預防

(1)暴露前免疫:預防用"人用皮上劃痕炭疽減毒活疫苗"自動免疫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