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社會性昆蟲(1)(2 / 2)

白蟻種類繁多,有三千多種。它與很多其他昆蟲不同,能消化木質素,是危害枕木、橋梁、房屋、堤壩以及樹木的大害蟲。我國的一些防洪大堤千瘡百孔,險象環生,也都是拜白蟻所為。

其實不隻是在現代,白蟻逞凶,橫行霸道的惡行,自古有之。中國古代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臨近黃河岸畔有一片村莊,為了防止黃患,農民們築起了長堤。一天,有個老農偶然發現蟻窩一下子猛增了許多。

他擔心這些蟻窩會危及堤壩,回村去報告。他的兒子不以為然地說:

偌堅固的長堤,還害怕幾隻小小螞蟻嗎?於是就拉老農一起下田了。

當天晚上風雨交加,黃河水猛漲,咆哮的河水從螞蟻窩滲透出來,最終決堤淹人。

除了中國之外,古埃及也有關於蟻患的故事記載。在埃及一個叫赫爾什的小鎮,農民在挖掘一座古墓時,驚動了墓中的白蟻。於是成千上萬隻白蟻紛紛出巢,向村民們發起“進攻”,居民們驚慌失措,倉皇而逃。沒過多久,整個小鎮的建築物幾乎全被白蟻毀壞了。

蟻患在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心理陰影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讓人們哭笑不得的故事。在澳大利亞,曾有一家酒廠用木桶貯存了七千千克啤酒,結果白蟻咬噬護牆,築巢打洞侵入,居然把貯存的啤酒偷偷“喝”掉了一半。還有一個更離奇的故事:在斯裏蘭卡的一座監獄內,突然少了三名在押犯人,經仔細探查後發現,竟然是白蟻咬噬毀壞了獄室磚牆,讓犯人抓住機會逃走了。

古往今來,蟻患的故事不勝枚舉。難怪有人將有如此凶惡行徑的白蟻,比喻為“無牙老虎”、“蟻穴洪魔”。

白蟻變白銀

白蟻吃錢,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昆蟲故事。據康熙年間出版的吳震方著的《嶺南雜記》記載,公元1684年某衙門銀庫數千兩銀子失蹤,官員們大為驚恐,到處尋找而不見,後來在牆壁下發現一些發亮的白色粉末,於是,他們就在牆角下挖下去,結果挖出一個白蟻窩。官員們當時不理解,便將白蟻放進爐內燒死,結果竟煉出了白銀。

胡蜂

造紙專家

科目膜翅目胡蜂科

食性肉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點咀嚼後的纖維可製成紙質蜂窩

胡蜂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種攻擊人畜的凶猛昆蟲,以至於人們一見到胡蜂巢就將其搗毀,並美其名曰“為民除害”。雖然胡蜂有“殺人蜂”之稱,但其實它們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主動攻擊的,而且胡蜂確實是一類消滅害蟲的天敵。

胡蜂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已知有五千多種,中國有兩百種。胡蜂是捕食性蜂類,通常叫黃蜂或者馬蜂,體形較大,體表堅厚光滑,長著各色花斑,觸角、翅膀和跗節都呈現橘黃色。上顎很發達,腹部呈腹柄狀。翅膀狹長,靜止時縱褶在一起。雄胡蜂沒有毒蜇針;雌胡蜂腹部末端有蜇針,由產卵管特化而成,上麵連著毒囊,分泌毒液,毒性很強。

蜇人後將毒液射如人的皮膚內,但蟄針並不留在其中。

胡蜂一生營巢而居,是一種社會性昆蟲,有簡單的社會組織。在一個群體裏有蜂後、雄蜂和工蜂。蜂後專司產卵,雄蜂隻管交配,工蜂全部為雌性,但是不能生育,肩負築巢、哺育幼蟲、清潔蜂巢、防禦敵人入侵等職責。工蜂的分工是以日齡為基礎的,幼年時從事比較安全的巢內工作,成年時從事捕食、防禦等危險工作。雄蜂的主要工作是和當年最後一代出生的雌蜂交配,交配完畢,就逐漸死去。受精後的雌蜂在氣溫降到6~8℃時紛紛離巢,尋覓隱蔽避風的角落抱團越冬。來年春天,越冬後成活的受精的雌蜂開始活動,當氣溫上升到17℃左右的時候,開始在樹上,屋簷下,岩石縫中,草叢和灌木中築巢,甚至在地下掘洞築巢。雌蜂築巢育雛後,就可以升級為蜂後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胡蜂的巢,這些由小昆蟲建造出來的“房子”

令很多建築家驚訝。這些巢奇形怪狀且結構複雜,一個蜂窩內有一百個幼蟲室,用短柄連接在牢固的樹杈等垂懸物上。這些巢中,最大的能達到兩平方米。蜂窩由蜂王收集的木漿製成,據專家介紹,為了建造一個巢穴,胡蜂要想辦法從樹上刮下木纖維,再用唾液將刮下的木纖維攪拌成一個“糊狀小團兒”。

它們建巢的程序,非常像人類造紙的程序,於是,人們稱之為“造紙專家”。

最後,胡蜂挑選一個避風背陽的環境安家落戶。

胡蜂嗜食甜性物質,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較高,太冷或者太熱,它們都會停止活動。春季中午氣溫高時,它們最勤快;到了晚上,它們就會守著家不再外出,下雨天更會停止外出。

色盲——胡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