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把他的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一生過著獨身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他謙虛謹慎,對別人親切而忠誠。他拒絕別人吹捧他,不讓報紙刊登他的照片和畫像。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藥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這位大科學家、大發明家和實驗家,由於心髒病突然發作而逝世。

生前,諾貝爾不顧其他人的勸阻和反對,在遺囑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財產作為一筆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為獎金,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做出貢獻的人。獎金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及支持和平事業等5份。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裏,即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

門捷列夫

1834年2月7日,門捷列夫出生在俄國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市。當時,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期。生產的迅速發展,不斷地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這個時期的化學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恰好,門捷列夫就是在這個時代誕生到人間的。他從小就熱愛學習、熱愛勞動。他覺得隻有勞動,才能使人們得到美好和快樂的生活;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讓人得到智慧。

在學校讀書的時候,門捷列夫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化學教師。他在給學生們講課時,經常會飽含激情地向他們介紹當時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創立的新原子論。正是因為道爾頓新原子學說的問世,使化學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一個接一個的新元素不斷地被人們發現。在當時,化學正激蕩著人們的心靈。而這位優秀老師的講授,使門捷列夫的視野更加開闊了,他立誌要為化學這門科學貢獻一生。

在大學期間,門捷列夫表現出了執著、忘我的超人精神。他深受疾病的折磨,因為喪失了大量血液,他一天一天變得蒼白和消瘦了。但是,他貧血的手裏始終握著一本化學教科書。那裏邊的許多尚未弄清楚的問題,一直纏繞著他的大腦,好像在召喚他趕緊去探索。他不惜生命的代價,英勇地攀登在科學的道路上。他說,我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的光榮,而是為了俄國這個名字的光榮。”讓人稱奇的是,一段時間之後,門捷列夫不但沒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來了。直到這時,他才知道那隻是醫生的誤診,他得的不過是氣管出血症而已。

由於學習刻苦,門捷列夫在學習期間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研究工作。他於1855年以出色的成績從學院畢業後,先後在敖德薩、辛菲羅波爾擔任中學教師。這期間,他一邊教書,一邊在極其簡陋的環境下進行艱苦的研究工作,並寫出了《論比容》。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根據比容進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組的途徑。1857年1月,年僅23歲的門捷列夫被批準為彼得堡大學化學教研室副教授。

他擔任化學副教授之後,專門負責講授《化學基礎》這門課程。他一邊教學,一邊不停地思索,應該在理論化學裏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種元素?元素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內部聯係以及有什麼異同?應當用什麼方法去發現新的元素?對於這一係列問題,當時的化學家們尚處於探索階段。其間的幾十年裏,為了開啟這道緊閉的大門,各國的化學家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盡管德貝萊納、紐蘭茲等化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定深度上客觀地揭示了元素之間存在的某些聯係,但因為他們沒能把所有元素作為一個整體來概括,所以始終沒能找出元素的正確分類方法。就在這個時候,年輕的門捷列勇敢地闖進了這個領域,開始了艱難的探索。

他不分晝夜地工作著,仔細地總結元素的化學特性以及它們的一般原子特性,然後把每個元素都記在一張小紙片上。他企圖在不同元素具有的複雜的特性裏,尋找它們之間的共同性。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可他始終沒有放棄,帶著鍥而不舍的精神,堅持著幹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