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拜早期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的研究工作。1912年他改進了愛因斯坦的固體比熱容公式,得出在常溫時服從杜隆珀替定律,在溫度T0時和T3成正比的正確比熱容公式。他在導出這個公式時,引進了德拜溫度的概念。
1916年,他又和謝樂一起發展了勞厄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的方法,采用粉末狀的晶體代替較難製備的大塊晶體。粉末狀晶體樣品經X射線照射後在照相底片上可得到同心圓環的衍射圖樣(德拜謝樂環),它可用來鑒定樣品的成分,並可決定晶胞的大小。1926年德拜提出用順磁鹽絕熱去磁致冷的方法,用這一方法可獲得1K以下的低溫。
另外,德拜在鹽溶液極化分子、分子偶極矩和分子結構理論方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定量地研究了溶質與溶劑分子間的關係,解釋了稠密溶液中的一些反常現象。他在分子極化方麵的工作,使人們對分子中原子排列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在溶液理論中他引入一個被稱為德拜長度的特征長度,描述了一個正離子的電場所能影響到電子的最遠距離。現在,德拜長度已成為溶液理論和等離子體物理中的一個基本物理量。
由於在X射線衍射和分子偶極矩理論方麵作出的傑出貢獻,德拜於1936年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鮑林
1901年2月28日,鮑林出生於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父親是藥劑師並自己開設藥房。1922年在俄勒岡州立學院畢業,獲得化學工程理學學士學位。1925年在加州工學院獲得這個學院曆史上僅有的優秀哲學博士學位。此後在加利福尼亞等著名大學任教,從1948年起還擔任牛津、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七、八所著名大學的特邀訪問教授。從1973年開始任鮑林科學和醫學研究所研究教授。
在化學方麵,鮑林取得的最大成就是關於化學鍵本質的研究及其在物質結構方麵的應用。他把量子力學應用於分子結構,把原子價理論擴展到金屬和金屬間化合物,並發展了原子核結構和核裂變過程本質的理論。近些年來,他又向生物學方麵滲透,把化學應用於生物學和醫學,如研究了蛋白質的結構,麻醉作用的分子基礎等。共發表了400多篇論文和十幾本專著,主要著作有:《化學鍵的本質》《線光譜的結構》《普通化學》《大學化學》等。由於他在化學鍵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麵的卓越貢獻,榮獲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外,還獲得了國內外幾十種獎勵和獎章。國內外有三十幾所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還是十幾個國家的科學院榮譽院士。
另外,鮑林對社會問題也十分注視。他熱愛和平,呼籲世界人民注意大氣層核試驗所釋放的放射線危險。於1963年10月獲得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還接受了列寧國際和平獎等幾種國際性的和平獎。他發表了大約100篇關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特別是關於和平問題)的文章。鮑林曾於1973年9月和1981年6月來中國進行訪問和講學,受到我國科學工作者的歡迎和敬佩。
鮑林說,他很少同情那些才華橫溢但又不願刻苦的人。他還說:“我並不認為我們完全理解自然的時刻會終將到來,但你總不能隻拿出一個事實,就說我不了解自然。你必須斷定這個事實是否與我們對自然界總的理解有關,而這就是我一直致力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