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相比有許多進步特征。
(一)具有真正的花
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組成。
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數量上、形態上有極其多樣的變化,這些變化是在進化過程中,適應於蟲媒、風媒、鳥媒、或水媒傳粉的條件,被自然界選擇,得到保留,並不斷加強造成的。
(二)具雌蕊
雌蕊由心皮所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柱頭3部分。胚珠包藏在子房內,得到子房的保護,避免了昆蟲的咬噬和水分的喪失。子房在受精後發育成為果實。果實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種開裂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種鉤、刺、翅、毛。果實的所有這些特點,對於保護種子成熟,幫助種子散布起著重要作用,它們的進化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具有雙受精現象
雙受精現象,即兩個精細胞進入胚囊以後,1個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合子,另1個與2個極核結合,形成3n染色體,發育為胚乳,幼胚以3n染色體的胚乳為營養,使新植物體內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強的生活力。所有被子植物都有雙受精現象,這也是它們有共同祖先的一個證據。
(四)孢子體高度發達
被子植物的孢子體,在形態、結構、生活型等方麵,比其他各類植物更加完善化、多樣化。被子植物家族裏既有世界上最高大的喬木,如高達156米的杏仁桉,也有微細如沙粒的小草本,如無根萍;有重達25千克僅含1顆種子的果實王棕(大王椰子),也有輕如塵埃,5萬顆種子僅重0.1克的植物熱帶雨林中的一些附生蘭;有壽命長達6千年的植物,如龍血樹,也有在3周內開花結籽完成生命周期的植物,如一些生長在荒漠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水生、砂生、石生和鹽堿地生的植物,也有自養的植物也有腐生、寄生的植物……
在解剖構造上,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質部有導管,韌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一般均為管胞(隻有麻黃和買麻藤類例外),韌皮部無伴胞,輸導組織的完善使體內物質運輸暢通,適應性得到加強。
(五)配子體進一步退化(簡化)
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單核花粉粒)發育為雄配子體,大部分成熟的雄配子體僅具2個細胞(2核花粉粒),其中1個為營養細胞,1個為生殖細胞,少數植物在傳粉前生殖細胞就分裂1次,產生2個精子,所以這類植物的雄配子體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亞綱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麥、小麥等。被子植物的大孢子發育為成熟的雌配子體稱為胚囊,通常胚囊隻有8個細胞:3個反足細胞、2個極核、2個助細胞、1個卵。反足細胞是原葉體營養部分的殘餘。有的植物(如竹類)反足細胞可多達300餘個,有的(如蘋果、梨)在胚囊成熟時,反足細胞消失。助細胞和卵合稱卵器,是頸卵器的殘餘。由此可見,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體均無獨立生活能力,終生寄生在孢子體上,結構上比裸子植物更簡化。配子體的簡化在生物學上具有進化的意義。
上述的被子植物的特征使它具備了在生存競爭中優越於其他各類植物的內部條件。被子植物的產生,使地球上第一次出現了色彩鮮豔、種類繁多、花果豐茂的景象。隨著被子植物花的形態的發展,果實和種子中高能量產物的貯存,使得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生的動物界(尤其是昆蟲、鳥類和哺乳類)獲得了相應的發展,地球上的生命迅速地繁茂起來。
縱觀植物界的發生發展曆程,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植物界通過遺傳變異、自然選擇(人類出現後還有人工選擇,沿著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無分化到有分化、從水生到陸生的規律演化而不斷地發生和發展的。新的種類在不斷產生,不適應環境條件變化的種類不斷死亡和絕滅,這條植物演化的長河將永不間斷,永遠不會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