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在慶祝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IOC成立20周年的奧林匹克大會上,運動奠基人顧拜旦男爵介紹了奧運會旗。會旗最初飄揚在希臘亞裏山德裏亞,直到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才首次作為會旗出現。這麵會旗曆經風雨,已嚴重破損,直到1984年奧運會後才最終退休。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始使用新旗子。在閉幕式上,應屆主辦城市的市長將會旗移交給下屆主辦城市的市長,之後直到下屆奧運會結束前,會旗將一直保留在主辦城市的市政大廳內。
奧運會的精神
奧林匹克精神代表著和平與友誼。國際奧委會,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領導機構,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法律地位和永久繼承權的法人團體。根據顧拜旦,即現代奧林匹克創始人的設想,恢複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在於增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團結,促進世界和平以及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
奧林匹克憲章明文規定,國際奧委會的宗旨是:鼓勵組織和發展體育運動,組織競賽;在奧林匹克理想指導下,鼓舞和領導體育運動,從而促進和加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保證按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使奧林匹克運動會無愧於顧拜旦男爵及其同事們恢複起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光榮曆史和崇高理想。
奧林匹克格言
奧林匹克格言,又稱奧林匹克座右銘或口號,是奧林匹克運動宗旨之一。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是顧拜旦一位好友迪東於1895年提出的。迪東將這句話刻在他所辦學校的門楣上,顧拜旦對此頗為讚賞,經他提議,於1913年獲國際奧委會正式批準,將它定為奧林匹克格言。1920年它又成為奧林匹克標誌的一部分。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1894年成立,總部設在巴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了避免戰火的洗劫,1915年4月10日總部遷入瑞士洛桑。這裏有奧林匹克博物館,奧林匹克研究中心,還有以顧拜旦名字命名的大街,體育場,等等。數十年來,洛桑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人們都稱為“奧林匹克城”。
國際奧委會為委員製。1894年國際奧委會剛成立時,委員大都由顧拜旦指定,之後,國際奧委會自行選定它認為合格的人士為委員。但曾有段時間,國際奧委會隻選該國該地區體育界名流,不管這個國家或地區與國際奧委會有無關係,是否國際奧委會會員國,均可入選。現在奧林匹克憲章規定,當選委員必須是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國家或地區、奧委會隸屬的國家或地區公民,並居住在該國或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