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夏季奧運會(4)(1 / 3)

本屆奧運會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的883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比賽,共創奧運會紀錄28項,其中5項是世界紀錄。有“白人歐文斯“之稱的美國男子短跑明星羅伯特·莫羅是這次成績突出的人物,他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裏共獲3枚金牌。澳大利亞女子亞貝·卡思伯特在田徑賽中成績與莫羅同樣出色。有趣的是,她和莫羅同樣參加了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賽,同樣跑的是最後一棒,同樣於12月1日獲得第三枚金牌。

美國跳水選手帕·麥考密克再次獲跳板、跳台跳水兩項冠軍,是奧運會史上唯一一位包攬兩屆板、台跳水金牌的女運動員。在女子體操賽中,匈牙利的凱萊蒂是第二位獲9枚奧運會金牌的運動員,而她的金、銀、銅牌總數(18枚),為迄今奧運會之最。本屆奧運會在田徑、遊泳、舉重、射擊、自行車比賽中共破56項奧運會紀錄、16項世界紀錄。蘇聯獲37枚金牌,超過美國5枚,首次在金牌和非正式團體分上均高於美國。1956年12月8日舉行大會閉幕式,閉幕式采用各國運動員不分國籍按比賽項目列隊,手拉手入場。

獎牌榜

國家或地區金牌銀牌銅牌總計

蘇聯37293298

美國32251774

澳大利亞1381435

匈牙利910726

意大利88925

瑞典85619

德國671124

英國671124

羅馬尼亞53513

日本410519

法國44614

土耳其3227

芬蘭311115

伊朗2215

加拿大2136

新西蘭2——2

波蘭1449

捷克斯洛伐克1416

保加利亞1315

丹麥1214

愛爾蘭1135

挪威1-23

墨西哥1-12

印度1——1

巴西1——1

第十七屆羅馬奧運會

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海報

2600年前,以征服者的姿態羅馬帝國,將古奧運會從希臘奧林匹亞強行移到羅馬舉行。1960年,羅馬作為意大利首都,燃起了象征和平與友誼的奧林匹克聖火。古今兩屆,其意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1908年,羅馬曾獲得第四屆奧運會主辦權。可是各種原因,後來不得不由倫敦接辦。這次羅馬曆盡險阻,戰勝眾多對手,贏得了第十七屆奧運會承辦權。第十七屆羅馬奧運會於1960年8月25日至9月11日舉行,應邀參賽的有84個國家和地區,共5348名運動員,其中女子610人。參賽運動員人數最多的幾個隊是:德國聯隊293人,美國292人,蘇聯284人,中國台灣派出了47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足球、籃球、遊泳、拳擊、射擊、7個大項的比賽。

本屆奧運會澳大利亞的赫·埃利奧特獲得了1500米跑金牌,成績3分35秒6,打破了自己所保持的世界紀錄,這是澳大利亞人自1896年後再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獎牌1

次在徑賽中獲得奧運會冠軍。跳遠成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35年歐文斯創造了8.13米奇跡,1960年8月12日,美國的拉·博斯頓以8.21米打破了歐文斯保持了25年的紀錄。二十天後,博斯頓又在本屆奧運會上以8.12米奪金牌,再次刷新歐文斯自1936年以來所保持的7.94米奧運會紀錄。來自波蘭的約瑟夫·施密特為波蘭在跳遠項目中首次獲奧運會金牌。他在三級跳中占有較大優勢,奧運會前一個月,創造了17.03米的世界紀錄。這次雖未跳出他的最好水平,但仍以16.81米奪冠。4年後,他在東京又蟬聯了這項冠軍。

十項全能是本屆田徑爭奪最激烈的項目,參賽的有當時田壇十項全能“三傑”:美國的拉約翰遜、蘇聯的瓦·庫茲窪佐夫和中國台灣運動員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獎牌2楊傳廣。“三傑”羅馬相逢,競爭趨向白熱化,楊傳廣發揮不錯,戰勝了庫茲佐夫,但以58分之差輸給了約翰遜,隻得了銀牌。他是中國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銀牌的人,也是亞洲在這次田徑賽中唯一獲得獎牌的選手。

楊傳廣是台灣省台東人,出生於1933年7月11日,畢業於洛杉磯加州大學體育係。曾在亞洲運動賽事和其他重大國際比賽中多次取勝,有“亞洲鐵人”之稱。羅馬奧運會後三年,他最終以9121分創造了世界紀錄,登上了這個“田徑之王”的高峰。

1960年羅馬奧運會魯道夫奪得100米冠軍

遊泳賽場是美國和澳大利亞平分秋色,在女子7個項目中,美國奪得5枚金牌。其中獲金牌最多的是美國的蘇珊·克裏斯蒂娜·馮薩爾察,她在400米自由泳和兩個接力泳項目中均奪金牌。澳大利亞康拉茲兄妹賽前也引人注目。兄妹倆曾多次創自由泳世界紀錄,哥哥約翰在這次比賽中獲1枚金牌、兩枚銅牌,妹妹伊爾莎成績不理想,隻得1枚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