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5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慕尼黑血案。9月5日淩晨4時,人們都正沉浸在香甜的睡夢中,整個奧運村一片寂靜,這時,8名武裝巴勒斯坦“黑九月”恐怖分子,突然闖入以色列代表團駐地科隆利街31號。恐怖分子劫持並殺害了以色列9名運動員和兩名教練員。大會被迫停辦一天,使原定9月10日結束的運動會延期至9月11日,大賽參與國一律降半旗。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發表了一項簡短聲明:“為了體育,也僅僅為了體育,奧運會將繼續下去。所有的正式招待會都將取消,所有的儀式都將盡量簡化。”布倫戴奇的堅定立場挽救了這屆奧運會。1972年9月6日,因血案大會被迫停辦一天,這是奧運史上第一次。
獎牌榜
國家或地區金牌銀牌銅牌總計
蘇聯50272299
美國33313094
民主德國20232366
聯邦德國13111640
日本138829
澳大利亞87217
波蘭75921
匈牙利6131635
保加利亞610521
意大利531018
瑞典46616
英國45918
羅馬尼亞36716
芬蘭3148
古巴3148
荷蘭3115
法國24713
捷克斯洛伐克2428
肯尼亞2349
南斯拉夫2125
挪威2114
朝鮮1135
新西蘭1113
烏幹達11-2
丹麥1——1
第二十一屆蒙特利爾奧運會
1976年第21屆蒙特利爾奧運會海報
開幕時間:1976年7月17日
閉幕時間:1976年8月1日
主辦國家城市:加拿大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是加拿大最大城市之一,人口將近300萬,位於魁北克南部聖勞倫斯河蒙特利爾島上,是世界重要海港之一。當1976年第二十一屆奧運會決定在這裏舉行後,該市隨即積極進行準備,耗費了巨額資金,利用了許多現代化科技成果,在城區北部興建了奧運會中心,新建了大型體育場、遊泳池、自行車場、奧運會村等。
運動會於1976年7月17日至8月1日舉行,規模並不如上屆慕尼黑奧運會,其主要原因是發生了抵製事件。1976年6月,南非政權邀請新西蘭橄欖球隊訪問,非洲最高體育理事會對此曾提出警告,如果新西蘭應邀,非洲將反對新西蘭參加即將舉行的奧運會。但新西蘭對此置若罔聞,後來,又派代表團來蒙特利爾參加奧運會。這引起了非洲的強烈不滿。加蓬岡比亞、紮伊爾、馬達加斯加、馬拉維、坦桑尼亞、中非共和1976年蒙特利爾夏季奧運會開幕現場國拒絕派隊出席奧運會;阿爾及利亞、上沃爾特、加納、圭亞那、埃及、讚比亞、伊拉克、喀麥隆、肯尼亞、剛果、利比亞、馬裏、摩洛哥、尼日爾、尼日利亞、斯威士蘭、蘇丹、多哥、突尼斯、烏幹達、埃塞俄比亞體育代表團雖去了蒙特利爾,但在開幕後不久,即退出了比賽。最後應邀參賽的有88個國家和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十項全能冠軍詹納地區,運動員6189人,其中女運動員1274人。運動員數最多的是美國隊,共425人;東道主次之,416人;蘇聯列第三,409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也各派出了300名以上的運動員隊伍。中國台灣沒有參加本屆運動會。本屆奧運會仍設21個大項。根據國際奧委會於慕尼黑運動會期間所作的決定,本屆奧運會增設了女子籃球、女子手球等;其他項目,如遊泳等,作了相應的調整和增刪,單項數由上屆的195增加到198個。雖有許多非洲國家退出,但整體來說仍不失為一次高水平的比賽。田徑、遊泳、舉重、射擊、射箭共82次打破奧運會紀錄,其中34次為世界紀錄。遊泳成績最為突出,共26項比賽,刷新了25項奧運會紀錄,21項世界紀錄。
運動會於7月17日正式開幕。本屆奧林匹克火焰傳遞采取了與以往不同的方式。7月13日在奧林匹亞點燃聖火,火種傳到雅典後,不像以往用輪船、飛機或接力傳遞,而是利用衛星傳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隨後進行火炬接力跑,7月17日傳遞到蒙特利爾,最後點燃主體場奧林匹克火焰,是由一對少年男女共同完成的。這是奧運會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由兩人共同執行這一光榮的使命。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400米冠軍胡安托雷納本屆田徑參賽人數最多,多達1039人。美國和蘇聯的成績不如上屆,民主德國則戰果輝煌,特別是女子,獲得了14項中的9項冠軍。民主德國男女選手共獲得11枚金牌,超過了美(6枚)、蘇(4枚)兩國的總和。25歲的古巴選手阿爾伯托·胡安托雷納,是這次田徑賽的焦點人物。他先在800米賽中奪冠,並以1分43秒50的成績破世界紀錄,後又在400米賽中奪金。他被評為當年世界最佳運動員。翌年,他又在世界杯田徑賽中再次奪取了這兩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1500米冠軍沃克個項目的桂冠,並以1分43秒40刷新了他自己保持的800米世界紀錄。蘇聯優秀女子中長跑運動員塔·卡讚金娜也是這次奧運會的新星。她身高1.66米,體重51公斤,兩腿修長,步頻快而有力,在800米、1500米賽中接連奪冠。4年後在莫斯科運動會上蟬聯了1500米冠軍,並在運動會後不久又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400米冠軍謝文斯卡蘇黎世的一次國際比賽中以3分52秒47刷新了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84年8月,在她快33歲的時候,還以8分22秒62創造了3000米世界紀錄。蘇聯的維·薩涅耶夫,在三級跳遠比賽中擊敗了曾在1975年創17.89米世界紀錄的巴西約·德奧維利拉,成為奧運會史上唯一三次獲該項金牌的選手。美國埃·摩西獲得了男子400米欄的冠軍。波蘭30歲的伊·謝文斯卡,是自1964年始第四次參賽,可謂田徑女將中的老資格。但她寶刀不老,在400米賽中以49秒29創世界紀錄並奪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