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探尋銀河係中的其他生物(1 / 2)

1977年,在美國航空研究所工作的科學家邁克爾·H·哈特指出,隻要把我們對太陽的距離縮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會熱不可耐而不能生存;這段距離隻要加長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蓋。我們所居住的行星伸縮餘地是不大的。

我們在宇宙中是不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別的星球上或其鄰近處有沒有生命存在?這個問題的提出比我們知道恒星是別處的太陽還要更早。尼古勞斯·馮·屈斯和喬爾丹諾·布魯諾都曾為此傷過腦筋。為此,兩人之中一位幸免於難,另一位不得不在烈火中為之而獻身。

講到銀河係中其他天體上的生命問題,這裏隻打算談那種和地球生命的化學成分類似的情況。特別要提出來作為先決條件的是,這種生命離不開液態水。我們想知道,在某行星上是不是已經存在類似人類甚至進化階段更高的生物。不論是這兩種情況的哪一種,像地球上那樣長的演變年代看來總是必需的。

南非德蘭士瓦省翁弗瓦赫特的發掘結果告訴我們,早在35億年前地球上就存在過比較高級的單細胞生物藍藻,而人們估算的地球年齡隻比這個數量大10億到15億年。所以我們要搜索的對象星周圍應該具備這樣的條件,使原始生物至少已有40億年之久能穩定地向較高級生物進化。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這個行星上的生命發展史。天文學家海因裏希·西登托普夫作過這樣的形象比喻:假想我們能把大約50億年長的地球史壓縮成一年,那麼原來的1億年就變成1個星期,實際演變中的160年就轉化為1秒鍾。這樣一來,從宇宙和銀河係最老的恒星起源到太陽和地球的形成用這樣的壓縮時間表示大約經曆了1年。假定太陽係的行星,包括地球,形成於第二年的1月份。那時大氣的主要成分還是氫,也就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後來,氫逃脫了地球引力的束縛,氮和氧成為地球大氣的決定性成分。可是早在氫大氣時代,簡單的生命形態已經出現,而3月份就有了翁弗瓦赫特單細胞生物。生物仍在不斷進化,但是我們了解得比較確切的隻有假想壓縮年的最後6個星期,這是因為得到了由化石提示的信息。在此期間大部分的氫已經逃散,各類生物的習性轉而與氧相適應。11月末是植物,稍後是動物征服了各個大陸;曾經在地球上稱雄1星期之久的古代巨形爬蟲類,在聖誕節兩天假日期間滅絕了;12月31日23時出現了“北京人”;新年來臨前10分鍾,尼安德特人才來送舊迎新;夜半前5分鍾,現代人種誕生了;新年隻差30秒鍾時,世界曆史記載開了頭。就在這最近30秒鍾內地球上的人數增加了百倍。這種增加在最末若幹秒內更是急速,僅在最近一秒鍾內,全球人口就增長為原先的3倍。在除夕花炮上天前不到2/5秒鍾的時候,人類開始發射無線電廣播節目。

盡管地球從誕生以來的大部分時間中都孕育著生物,但是我們稱之為文明的年代卻隻占生物存在時期的一個微乎其微的分數。

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此漫長,把它和恒星演化的時間去對比沒有什麼不恰當。我們知道,天上有的恒星那樣年輕,甚至爪哇猿人曾經是它們誕生的見證人。在這種恒星周圍的行星上,目前高級生物還來不及形成。我們也知道,大質量恒星發光發熱隻有幾百萬年,這對於生物進化實在太短暫了。看來合適的對象隻有從質量相當於或小於太陽的恒星中去找。銀河係大約共有恒星千億,其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算“合格”,這是因為質量較大的恒星終究甚少。

除了百分之幾的少數例外,銀河係中恒星的發熱年代都很長,足以使智慧生物漸漸形成。但尚不清楚的是這些星有沒有行星圍繞著它們轉,因為隻有在圍繞恒星公轉的天體上才能具備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可惜天文學家對別的太陽周圍的行星還一無所知。由於它們實在太遙遠,即使離我們最近的一些恒星確有這種伴侶天體繞它們轉,人們也還沒有能做到用望遠鏡直接觀測這些微乎其微的對象。可是話說回來,別的太陽周圍也有行星繞著轉,這是非常可能的。首先,人們要打破生活在一個獨特太陽係中這樣一種概念的束縛。科學發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種把人類放在宇宙中特優地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