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係天體中,除九大行星外,許許多多的小行星聚集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廣闊空間裏。火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52天文單位,木星則是52天文單位。絕大多數小行星都集中在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裏,平均值為277天文單位。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小行星帶。也有少量小行星的軌道長徑比火星小,甚至比金星還小;另外一些小行星的軌道則跨出了木星軌道。據估計,小行星總數在50萬顆以上,其中的絕大多數都集中在小行星帶內。
小行星的起源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科學家。很早就有的爆炸說認為:火星與木星之間原來有顆大行星,後來爆炸了,小行星帶就是大行星爆炸後的碎片。可是,這顆假設中的大行星為什麼要爆炸?能量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合理的解釋。
另外一種碰撞說假定現在小行星帶所占的空間中,原來存在5~10個與穀神星大小不相上下的“行星”,由於不斷地碰撞而形成大量碎片。
第三種半成品說,這是近數十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假說。它認為正當其他行星形成時,目前小行星帶所在的區域由於缺少必要的條件,成為半成品——小行星之後,就沒有再繼續發展為大行星。小行星帶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這還有待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