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教由來之“謎”(2)(1 / 3)

《論語》是中國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編輯而成。內容為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史有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寫作體例,大體分為“著作”、“編述”、“鈔纂”三大類。由鈔纂而成的書籍稱為“論”。《論語》的“論”,為排比資料、輯纂成編的意思。“語”係語錄之意。即為輯纂孔子及其弟子語錄。

《漢字·藝文誌》解釋《論語》由來時說:“論語者,孔子答應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談接,聞於夫子之語也……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稱之《論語》。”

《詩經》的由來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今存305篇。《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15國風,大都是民間詩歌,計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多為貴族之作和周代史詩,計105篇;“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多為宴飲祭祀之歌,計40篇。除個別詩篇外,絕大多數詩篇的作者均不可考。

《詩經》本隻稱《詩》,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

《禮記》的由來

《禮記》是中國古代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內容有的是解釋禮經(即《儀禮》),有的是考證和記載禮儀製度,有的是記述某項禮節條文和某項政令,有的是談關於禮製的理論,還有些篇章是專門記錄孔子和弟子的言論,以及孔門和時人的雜事,共有49篇。有些內容是采自講禮的古書,多數篇章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記。

《禮記》有兩種本子,都是漢人輯錄的。戴德輯錄本叫《大戴禮記》,原有85篇,現存39篇。戴聖(戴德之侄)輯錄的叫《小戴禮記》,共49篇,即現在通行的《禮記》。

“記”的意思是“記載”、“記述”。在漢代,“記”和“經”是相對的,經典條文稱“經”,一般記載稱“記”。在三部禮書中,《周禮》、《儀禮》為“經”,而《禮記》為“記”。

“禮記”二字的意思即“關於禮儀製度的各種資料雜記”。

《呂氏春秋》的由來

戰國是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荀子、孟子等人都寫了不少著作。秦國丞相呂不韋覺得文人學士大可利用,於是就把一些有學問的門客集中到一起著書立說。呂不韋說:“從現在起,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然後再集中起來,就可以寫出一部宏偉的著作來!”

大家按照呂不韋的想法分頭寫起來。過了一段時間,一疊一疊的稿子寫出來了。呂不韋把大家寫的稿子收集在一起,統一修改了一遍,最後編成一部無所不包的著作,題名《呂氏春秋》。全書分為“八覽”、“六記”、“十二紀”,一共二十多萬字,內容包括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呂氏春秋》成書之後,呂不韋認為自己主編的這部書內容豐富,文辭絕妙,所以就把它公布於京城鹹陽的城門上,同時在上麵掛了一千兩銀子。聲稱:誰如果能夠在書上增加一字或減少一字,就把這一千兩銀子送給他。

當時的諸侯、遊士、文人墨客來往於鹹陽的非常多。他們路過城門時都走到近前去看,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改動一字。所以那一千兩銀子就一直掛在那裏。這就是一字千金的典故。

《春秋》的由來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根據魯史修訂而成。所記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計242年。該書簡要地記錄了魯國以及周王室、各諸侯國家的大事。

“春秋”是先秦各國史書的通名。《墨子·明鬼下》引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等。後代史書也多以“春秋”為名者,如漢陸賈《楚漢春秋》、漢趙曄《吳越春秋》、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等。這些“春秋”就是“曆史”的意思。然而僅用“春秋”二字,指的則是先秦魯國史書。

“春”、“秋”本是四季中的兩個,為什麼連用就有“曆史”的意思呢?

古人於四季之中,較多地重視春、秋二季,所以經常把“春”、“秋”連用,以表示“歲月”、“時間”。晉代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曰:“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用“春秋”代表“四季”,進而代表“歲月”、“時間”。而記載曆史離不開“歲月”、“時間”,以“春秋”指“曆史”,則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二十四史》的由來

《二十四史》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的重要史料,因此,它也被人稱作正史。

《二十四史》這個名稱,有一段逐步演變的過程。最初,在晉朝時叫做四史,就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到了唐代,又出現了《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因此,加上原來四史,稱為十三史。到了宋代,又增加了《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因此,連原來的十三史,稱為十七史。到清代,又新添了《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因此,加上原來十七史,稱為二十二史。過了不久,又把宋朝人寫的《新五代史》、《舊五代史》算進去,一並叫做二十四史。從清朝到現在,人們通常都習用二十四史這個名稱。但後來也有叫二十五史的,因為在1912年,《新元史》編成,就又把它算進去了。

《康熙字典》的由來

字典是解釋單字(注意、用義、用法)的工具書。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由張玉書等30人花了6年時間編成一部這樣的工具書,康熙帝看了後說,這部書善美兼具,可以奉為“典常”,因此命名為“字典”,這就是《康熙字典》。從此以後,這種解釋單字的工具字都稱作“字典”。

《四庫全書》的由來

《四庫全書》是清代纂修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

它將中國曆代的遺著,做了一次總結性的編集,所收書籍共有3503種79337卷。全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中國的古籍,自晉初荀勖的《中經新簿》以後,曆來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類。唐玄宗時,在宮廷中修建了四個書庫,分別儲藏經、史、子、集四類書籍,“四庫”的名稱,即由此而來。所謂“四庫全書”,即是經、史、子、集四部全書的意思。

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2月,乾隆皇帝下令各地訪求天下遺書典籍“彙送京師”。隨後開設“四庫館”,網羅了三四百位學者文人,分工合作,開始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

編入的典籍來源於三個方麵:一是朝廷原有的書籍,二是各地采進或私人進獻的圖書,三是從明代大類書《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文獻。工程異常浩大,與事者3000多人,曆時10年之久,終於在公元1782年全部完成。全書薈萃群籍,把中國清乾隆之前曆代的大部分著作都收了進去,成為一部卷帙浩繁、舉世無雙的大典叢書,共有9.97億字,分裝為36000多冊。

《四庫全書》是由乾隆皇帝第六子永領銜纂修的,而實際上是由《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紀昀(紀曉嵐)主編而成的。

《桃花扇》的由來

生活在清代康熙年間的孔尚任,34歲以前隱居在故鄉山東曲阜縣北的雲門山中。有一天,他聽說崇禎末年在南京當官的族兄孔方訓和舅翁秦光儀回來了,就登門看望。

孔方訓給他講:李香君是秦淮名妓,與複社文人侯方域相愛。定情之後,侯方域外出。魏閹餘黨阮大铖為了報複複社文人,就慫恿馬士英派人搶娶李香君送給田仰。香君不從,撞頭倒地,血濺定情紙扇。楊龍友見扇上幾點血痕,紅豔非常,用筆點染成幾枝桃花,遂名桃花扇。並說:“那些魏閹餘黨,國難當頭,不思報國盡忠,隻知爭權奪利,強娶美妾。南明不亡,其可得乎?”

孔尚任聽了,決定寫一部傳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南巡,北歸時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薦舉在禦前講經,受到嘉獎,被任命為國子監博士。每當公務一完,他就趕回家修改《桃花扇》。他挑燈填詞,三次換稿,直到他51歲時,這部經過10年苦心經營的傑作才最後脫稿。一些明代的故臣遺老看了此劇,重新勾起亡國之痛,哭泣著散場回去。就在這年秋天,康熙帝派內侍索《桃花扇》稿本甚急,孔尚任趕忙連夜呈進,第二年就因文字獄罷了官。又過了9年,明末遺民屈翁山撫育的遺孤佟蔗村,不怕風險,將《桃花扇》刻版刊行。

國外幾個重要的

文學代表作的由來

《失樂園》和《複樂園》的由來

1645年,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政黨和軍隊的首領克倫威爾采取果斷措施,使國會判處了查理一世的死刑。

當時,克倫威爾身邊有一個秘書官,是他的左右手。這個秘書官就是後來寫了《失樂園》並獲得了世界聲譽的大詩人約翰·密爾頓。

密爾頓在晚年用他堅強的意誌和努力,完成了《失樂園》這部不朽的巨著,接著又寫了它的續篇《複樂園》。

《失樂園》和《複樂園》這兩個詩篇的主題,都是善與惡、神與惡魔的鬥爭。前者象征性地描寫了封建貴族和清教徒之間進行的戰爭,而亞當和夏娃的樂園生活,則反映了清教徒對家庭生活的理想。後者把基督寫成崇高的道德化身,他戰勝了所有的誘惑。

密爾頓的後期生活是不幸的。1660年舊王朝複辟,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登上了王位,進行了野蠻的反攻倒算。密爾頓的著作曾被燒毀,他的財產被政府沒收。後來又遭遇火災,一切都化成了灰燼。但是盡管處在這樣的境遇裏,他並沒有因為兩眼失明而停止工作。《失樂園》四卷是他艱難地用口述的方法由別人記錄遺留下來的。

《草葉集》的由來

惠特曼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第一部詩集題名為《草葉集》呢?他認為,最適合作詩的主題的東西是普遍的、最常見的事物,是像人類各民族中的普通人民一樣到處生長的青草。

他說:“我的詩不是用一般作者所采用的創作方法——把自己關在書齋裏進行寫作,精心地研究文學公式,隨時請教權威等等,而是用另一種完全與此不同的方式寫作出來的,那就是首先使自己投入到那一時期的生活的人群及現實生活和火熱的鬥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