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一 類人生物之謎(2 / 3)

第二天,貝寧博士為了隊員的安全,決定中止考察的行程,束裝回國。

就在貝寧博士的考察隊差點兒遇險之後的第二年,來自西班牙的冒險家沙賓諾·安東尼帶著兩個兒子來到亞馬遜河上遊探險,卻在佐魯亞河這條支流的叢林中迷了路。他們焦急地在樹枝密密纏繞的叢林中找尋出路,一連找了四天四夜,還是在叢林中打轉。他們雖然是一流的冒險家,懂得利用自然的景象來辨別方位,但是身陷密林,根本不見天日,更談不上想利用天象來找出正確的出路了。

第五天,精疲力竭的安東尼父子三人,突然發現眼前站著三隻像人猿又不像人猿的怪獸,它們修長的雙手都握著木棍。怪獸根本就沒有讓安東尼父子喘息的機會,吼聲剛起,馬上就同時對他們發動攻擊。安東尼父子三人身上雖然帶著刀械,卻也擋不住怪獸猛烈而敏捷的攻擊,沒多久,安東尼的一個兒子便命喪怪獸的木棍下。至此,三隻怪獸並沒有再繼續攻擊,反而好奇地圍繞在屍體旁,不住地打量。安東尼和另一個兒子悲痛莫名,想到自己絕非怪獸的對手,便利用怪獸疏於注意的機會逃離現場,他們又走了兩天才走出那座恐怖的叢林,回到人類的世界。

當地土著人聽完安東尼父子的敘述後,肯定地指出那些怪獸就是被稱為“蒙洛斯”的獸人,對於他們父子在已經沒有抵抗能力的情況下,能逃脫“蒙洛斯”的攻擊,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一個年老的酋長說:

“前不久,‘蒙洛斯’曾到部落裏來擄走一隻騾子,我們族人隔天找到那隻騾子時,內髒都已被掏空了。”

沒有人知道“蒙洛斯”到底是人類,還是猿猴類,或者根本是屬於另外一種生物。這個問題大概要等膽量過人者深入密林,抓出一隻“蒙洛斯”供動物學家作徹底的研究,才會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出現。

奇異的“人猴”

在菲律賓的一些崇山峻嶺中,生活著一種奇異的類人猴。它們的體形與人類有某些相似,但遍體長毛,脊柱尾端長有尾巴,最愛吃人肉,並喜歡以人頭做玩具。它們經常襲擊村莊,對人和牲畜的危害頗大。因此,人們懷著恐懼的心情稱它為“吃人猴”,或簡稱為“人猴”。

據初步調查,這種猴喜歡過集體生活,成群結隊地集中在一起活動。它們似乎已有部落或氏族之類的組織,分為不同的集體,聚居在孤寂的山穀、島嶼和偏遠的森林區。它們在爭取生存的共同鬥爭中,逐漸形成了極為原始的語言。根據一些人類學家的研究,這種猴屬於靈長類較進化的一支,它們的麵部已向後退縮,這是產生語言的基本條件之一。它們的大齒窩是用來固定一塊有助於說話的肌肉的。因而它們可能已經具有極簡單的說話能力。在雨季,它們還會用樹葉和樹枝搭起一個粗陋的掩體。它們在長期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積累了勞動經驗,產生了意識,但還不能自己製造工具。

目前西方有些學者認為,“人猴”可能是人類演化過程中一個被遺留下來的鏈環;有些學者認為,“人猴”雖然也能直立行走,能使用天然工具,但它們沒有發展為人,它們隻是從猴到人發展係統中的一個旁支。

西方學者的上述種種推測和論斷,誰是誰非、孰真孰偽,目前還難以定論。

半人半鱷的怪物

一具半人半鱷的屍體化石,使人懷疑在遠古洪荒時代,可能有人鱷交配,產下上述“怪物”的事情。

在距今數萬年的洪荒時代,自然地理環境和現代完全不同,人類的生活,困苦到絕對不能想像的程度。當前的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地區,在洪荒時代,僅是一片泥濘的沼澤地帶,不規則的野生林木遍布整個地區,當時沒有耕種,沒有生產,也更沒有牲口和可供食用的植物,人類賴以為生的,隻是沼澤中的“資源”。當時沼澤中的主宰,不是人,不是神和宗教,甚至不是大自然和造物主,而是一些凶惡無比的鱷魚。

有人懷疑鱷魚是上古時代恐龍的支派,它們因身體較扁長而轉到沼澤地帶生活,這種說法雖然還未能在已發現的恐龍化石遺物中得到證實,不過科學家並不排除這種可能性。說鱷魚是洪荒時代沼澤地帶的主宰,因為在那兒生活的“初民”,根本上要仰鱷魚的“鼻息”生活,他們要靠鱷魚在沼澤中把魚類和貝類的生物“搬運”上陸地,人類才有裹腹的機會。鱷魚屬爬蟲類動物,也有相當靈性,它們知道在沼澤地區,除了生存在汙泥中的同類外,類目最多的“生物”便是人類,為了抗拒和防避大自然所產生的種種災害,其他生物非和人類合作不可。